“小艺徒儿,既然你问起,不妨和你细细道来。诚如你所言,这六道之间三千大千世界,百万菩提众生,你竟死而复生,亦能于他再次相见,足以证明你们之间有缘。但是缘起缘灭缘寂空,五蕴皆空万世空,你若看不空这情爱一途,终究难度化你一生苦厄。
“要理解这光年之意,就不得不说到‘科学’一词。你既然问到这‘光年’为何物,那为师便也问问你,你且说说,这六道之间三千大千世界,‘六道’却是何物?‘三千大千世界’又是何物?”
黑衣女子此刻凌空漂浮,身姿招展,衣袂翩翩,宛若天仙。她虽然已站直了身子,却仍然低眉顺眼,无比谦恭地回答道:
“师尊,您口中这已然断气之人,便是我前世至爱---汉武帝刘彻。而我尚在前世未亡之时,受到彻儿影响,已开始探求生死之道。彻儿虽然贵为汉武帝,却仍然同秦始皇一样,追求长生不老,早在前朝秦始皇之时,已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土,彻儿但求不死不灭长生之法,对道术佛法各种仙术都十分喜欢,尝封禅于泰山之巅,祭拜于太乙宫内,既信道又信佛,为求不灭不亡,几近于痴狂。
“而这六道之间三千大千世界,便是佛教的说法。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此三界是处于生死流转中的有情众生生存的场所,是沉溺于生死轮回的迷妄众生的生存之处,故又称为苦界,或苦海。
而六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三界和六道所指的范围其实是相同的,三界是按照境界的不同来区分的,而六道是按照众生种类或者说叫业力或者叫果报的不同区分的。
比如欲界就包括了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和天道中的一部分——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而色界和无色界都在天道。
佛教对于世界的看法,除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外,还可以概括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大类。所谓有情世间,指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按佛教所说是由业力招感,五蕴和合而成的有情生命个体。佛教的有情众生,除了人类之外,还包括畜生、饿鬼以及诸天界。所谓器世间,则指有情众生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稼禾,国土宫室等等。”
圣母听黑圣女艺说得头头是道,不禁微微颔首,出声指点道:“说得好,正是如此!不过这六道之中,亦可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为天、人、阿修罗;三恶道为畜生、饿鬼、地狱。但阿修罗虽为善道,因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苦道,尚甚于人,故有时被列入三恶道中,合称为四恶道。
“而在神话大陆之中,其实暗藏天地造化玄机,亦有和佛教中轮回相似之处。通过轮回进的因果轮回,这天道、人道和修罗道,都可转生去大陆三界之中的‘天元界’;而人道和畜生道,都可转生去三界中的‘地灵界’;而饿鬼道和地狱道,亦可转生去三界中的‘异魂界’。而这天元界对后世轮回有诸多优势,比如若有机缘巧合,便可借助这紫微天都最东边的‘轮回台’,觉醒前世记忆,证得生死大道。
“这六道轮回之说,看来你已然了解,然而这‘三千大千世界’,你却并未回答,试问是否知晓?”
黑圣女艺听了,诚惶诚恐,连忙应道:“徒儿略有所知,但知之不详,颇有困惑,所以不敢无知妄言。这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有何深义,弟子的确不知,还请师尊明示!”
听到这里,圣母周身光影更盛,只听她继续说道:
“三千大千世界正是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说:
一日月照四天下,覆六欲天、初禅天,为一‘小世界’;
一千个小世界覆一二禅天,为一‘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覆一三禅天,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覆一四禅天,为一‘大千世界’。
因大千世界数量众多,有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大智度论》中说:‘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
佛教解说世界的架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天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东方持国天王守护)、南赡部洲(南方增长天王守护)、西牛贺洲(西方广目天王守护)以及北俱芦洲(北方多闻天王守护),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部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而‘光年’正是由‘日月所照’,以光照来丈量距离的一种很自然的距离单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间的距离,意指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是由时间和光速相乘计算而得。
经云:‘菩萨于佛智当于何求?’
曰:‘当于五明处求’。
五明处即内明处、因明处、医方明处、声明处和工巧明处。亦即佛教圣地印度之古代科学:内──即哲学;因──即论理;医方──即医药生理;工巧──即艺术;声──即语言文字。换言之,菩萨于佛智当于何求,即应‘科学’中求也。
佛将‘一个日月所照’,称为一个世界,其实极为准确的表达了科学的概念—即后世人类现代科学所指的行星系-恒星(日)与围绕其运行的行星(月),也即后世人类所称的太阳系。
而一个太阳系,便是一个小世界;
而1000个小世界(1000个太阳系),便是一个小千世界,类似于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而1000个小千世界(1000个银河系或河外星系),便是一个中千世界,类似于本造星系团的星系团;
而1000个中千世界(1000个星系团)组成的总星系,便是一个大千世界。
佛教亦指出,总星系并非整个宇宙,宇宙是由无数个大千世界--所谓总星系组成的!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
而各个世界之间的特点之一是‘隔而不隔,不隔而隔’!--即从三维空间来看,其实人类和他方世界处在同一个地方,但因为有其它的因缘-佛说因众生‘业力’-现代物理学称这些其它因素为‘多维’,而导致了‘不隔而隔’。
那么各个世界的演变发展规律又如何?佛说: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坏、空的过程当中迁流变幻、循环不息,没有片刻的静止。
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佛说宇宙‘法而如是’,即客观规律自然生成就是这样的。
所谓的时间、空间和现实,其实都只是人类的错觉!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后世科学之弦理论更指出宇宙万物本质的‘空性’。。。”
圣母说到此处,看到黑圣女一头雾水,满眼疑惑,不禁微笑道:
“徒儿,这源于外太空的天梯科学本源秘法,过于玄妙,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明白,难以点化于你。因我分身灵能有限,不如多讲讲与你相关的神妙故事,以解你当前情爱之迷困。
其实缘起缘灭缘寂空,五蕴皆空万世空。色是僧家第一戒,也是天下第一关。且看我七十二般变化手段,如何替你化解今日这情爱之惑。”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