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燕羽老师所言,言羽平时成绩不怎么样,大考时却可能放卫星;
言羽很争气,中考时果然放了个卫星,拿了班上第一。
那时候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都是一锤定音,像中考这样的重大考试,一次的成绩就代表了整体初中的考评。
虽然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很吃惊,觉得平时成绩也就在十名左右的言羽,怎么运气这么好,在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刻,竟然就能人品大爆发考出这样好的成绩;
但言羽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能拿班里第一,很大程度上与自己平时学习就能静心吃苦、肯用心钻研有关。而这些,都离不开自己从小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
小时候,小学郑老师问大家的理想和梦想是什么,大家都说想当解放军、科学家之类的,唯独言羽语出惊人。
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一本正经地大声说道:
“我想要吃糖,每天都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还要吃冰糕,天天都吃!”
结果把所有人都当场笑翻。
因为小时候言羽家里很穷,很少有好吃的,所以对吃的特别着迷。
不过知足常乐,梦想越是简单的人,常常越容易实现,也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幸福。
小时候,言羽和妹妹很少吃肉,除了在幼儿园吃的,每周六才吃一顿肉圆子,有时候吃碗面,妹妹还要争着挑碗,看哪一碗面滴在面汤里的油珠大,哪一碗滴的油珠小。
那时候幼儿园吃饭可以随便吃,每次遇到吃饺子抄手,言羽总能吃尽兴,一般小朋友吃一两碗,他一顿能吃六碗。
那时候妈妈在读书,爸爸一个人要养两个孩子真不容易,每个月都要借一块钱才能吃上饭,才能生存下去,
爸爸是电器高工,虽然很能干,经常帮厂里人修修广播、修修电视、冰箱、洗衣机甚至修修自行车、摩托车什么的,因为什么都会,被人戏称为“言博士”;
但是因为过去政治上有约束,爸爸做了很多活儿,都只能是帮忙,不能收钱,不然要被迫害。所以很多求他帮忙的叔叔阿姨,都只有送些鸡蛋、粮肉或者票券之类的,主要都关照给两个小朋友的伙食了。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内地终于也开始改革开放,便民服务也终于可以收钱了,甚至可以下海经商了。
这样爸爸工作之余在外面可以兼做很多活儿,渐渐地也能养家糊口了,而到了初中,妈妈已经读完大学了,又回到厂里工作,在医院里工资也渐渐增长,于是每个月家里不仅不用再找人借钱,还有盈余可以存钱了,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也搬了厂里分的新房了。
因为人长大了,糖也吃得多了,言羽已经不那么爱吃糖了,也不再痴迷于收集糖纸了。曾经那么稀罕那么宝贝的东西,也就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大堆大堆闪亮的粮纸也就一把火随手都烧了。
不过收集的珍爱的糖纸可以随手烧掉,穷苦时候吃到糖果时甜蜜的滋味却永远留在心间,永远也烧不掉。
其实吃过苦受过饿的人,和没吃过苦没受过饿的人,在心理上一辈子都会有区别。
这种区别无法避免,关键看个人怎么对待及运用。
对有些人来说,贫穷会令他们自卑甚至堕落;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反而会让他们更加努力,自强不息。
而言羽无疑就是后者。
在言羽看来,贫穷和无知并不可耻,但是明知贫穷和无知,却不愿意用心努力,不愿意勤奋刻苦改变命运,那才是最可耻也最可悲的。
在言羽看来,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能通过自己努力,不断完善自己,改变环境,就会更加幸福。所以在言羽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自卑两个字。
在他看来,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事,就是没有一分钱光是晒晒太阳玩玩泥巴,生活也有无比的快乐。
所以在他的生活里,到处充满了浪漫,充满了阳光和幸福。
比如单单有一张纸,他就可以折成纸飞机,轻轻一扔,在空中漂浮竟最长可达三十秒,慢慢悠悠飘出好远;
甚至只是一砣屎,他也能从中找出些乐趣。
言羽小时候最喜欢干的事之一,就是挖个沙坑,埋一大砣屎进去,甚至邀请小朋友现拉一泡热的拉在坑里,然后铺上报纸撒上沙,看哪个不知情的倒霉孩子会一不小心踩中炸弹遭了殃;
或者带一群小朋友团团围住一砣巨型牛粪,在中间Сhā上几个大爆竹,依次快速点燃后,大喊一声“跑!”喊完了大家才准跑,先跑的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随着言羽一声令下,大家如鸟兽散,四处狂奔,跑得稍慢的就会被炸上几块牛屎,而且粘得很紧,不认真洗刷还很难洗干净。
言羽小学和初中都写了一篇作文,叫“我的爸爸”,两篇作文,都得了满分。
作文都写的是父亲言行在农村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刻苦,坚持读书,最终考上川大,在成都安家的事。
在言羽看来,自己的作文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修辞,能够得到满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内容详实,让很多生活富裕的城里人,能够真正了解,农村的穷苦孩子想读书,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事有未经不知难。
以前言羽整天无忧无虑、瞎玩鬼混,成绩很差,经常挨老师批评,后来慢慢长大了懂事了,有了责任心,开始想努力学习好,让爸爸妈妈开心,也就渐渐体会到了学习的压力,知道了要学好考好,殊为不易,想到以前爸爸能在农村艰也能考得好,就更加不易。
每当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言羽就会想,爸爸在农村那么困难的条件下,都能学好,才能给自己创造现在生活的更好的环境,那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好呢?所以遇到困难,咬一咬牙,也就很容易地坚持下来了。
而父亲母亲从小给言羽的教育,就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提倡多劳多得,反对不劳而获。
父亲常说:“志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这是中国古人用来自勉的句子,一直流传千古,意即男子汉勤奋刻苦,自食其力,成家立业,不要依赖祖上的家业,懒惰啃老,坐吃山空。
言羽的父亲身体力行,自己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他离开农村一个人来到城里,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兄弟姊妹,自己一个人白手起家,在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城市里成家立业,闯出一番天地,的确也让言羽很佩服。
所以言羽写出的作文发自肺腑,有真实的情感,得到满分也很正常。
那时候,全国上下,所有学校老师都教育小孩子要讲“德智体”,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恨不得个个都能评上三好学生。只要有一门成绩偏科,老师就天天用嘴把刀子挂你身上。
但是在父亲言行这里,却把它修正了,父亲说,爷爷对他说过,对个体而言,其实更应该讲“体德智”。
因为一个人就算思想品德再好,就算再有精忠报国的心,如果他身体不好,失去了健康和生命,那有再大的抱负也实现不了,甚至还会拖累国家和他人。
这句话对言羽影响很大,对他后来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起了很大的作用。
父亲还常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其实对每个人来说,智力都不是最重要的。
只要有心,很多事都可以做成。
而很多不那么难成的事,有很多人,虽然很有聪明才智,却没有决心和毅力去做。
笨人虽然笨,但是愚公移山,不计较成本得失,只要一心坚持,同样的事,只要笨人能坚持得长久一点儿,多花些时间,就一样能做成。
而聪明人太懒太计较,却下不了决心,也坚持不下去,最终反而做不成。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