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国家级考试,能进这一级考试者便是俗称的举人。***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级考试,状元就是从这一级考试中诞生。殿试的名次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头名是状元,二名是榜眼,三名叫探花,其余称作进士。有道连中三元,即为乡试第一名,又获会试第一名,再获殿试第一名。其实这连中三元者太少了,在明代仅有黄观、商辂俩状元中得。状元是科举考试金字塔的塔尖,也是旧时读书人的最高境界,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状元孙伏迦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止,在长达128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先后产生过有名可查的文武状元约1400来名。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闻。科举时代,谁能中得状元,不仅是所有天下读书人敬仰的塔尖儿人物,更重要的是一般状元都由皇帝亲自封爵颁禄,一旦成为状元,不管你以前家贫如洗,或者沾有什么污垢之名,皇帝的封爵即刻可使你门第升天,苦尽甘来。从旧式的科举考试程序看,能获得状元称号也实属不易,虽然旧制度中常有买卖禄位,一些失意文人又编了许多像陈世美这样被人贬骂的忘恩负义的坏状元,但百姓心目中还有像吕蒙这样的刻苦攻读、终成大器的好状元。无论如何,状元作为读书人考试能获得的最高境界,已成为一种考试文化深植于民族与民心,要不今天我们怎把考进北大、清华等名校甚至在当地考得最好的学生总美誉为状元呢?
我虽不知自古以来的状元是否真有滥竽充数者,但我从小知道自己的老家有两位考上状元的人非常了不起。一位是咸丰六年考上状元的翁同和,他做了两朝清皇帝的老师,中国最早举起开放门户大旗的就是他,他鼓动光绪皇帝与腐朽没落的慈禧太后斗争,100多年前揭竿而起的那场惊心动魄的百日维新运动,使这位状元先生永垂青史。康有为称翁同和是维新第一师。另一位便是光绪二十年考上状元的张謇,从这位不敢惊天动地,但求经天纬地;不敢指望立竿见影,疗治古国千年沉疴,但求播种九幽之下,策效百岁之遥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者身上,我感觉到了状元的力量与智慧,状元的胸怀与追求。也许正是从他们身上,自古人们对那些不甘落后,不畏艰难,努力苦学,勇于进取并获得最大成功者的状元们总是给予褒奖。
天下读书人以当状元为荣,本身并不为过,问题是状元的产生过程让人感到心惊,又让人感到恐惧。
南京的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最初仅供县、府学子考试用。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此处集乡试、会试于一地。到清代,江南贡院展更快,尤其是康熙年间,苏皖分建两省,而两省政治、军事仍旧一体,乡试也沿袭明制,故此地一直成为全国云集学子考试的最大场所。我虽未能看到古考场江南贡院当年恢宏的原貌,但当我见到这座位于金陵东南隅风水宝地的古考场遗址和博物馆时,仍心潮澎湃,因为仅清朝267年间,江南贡院里就诞生了58位大状元,江南才子唐伯虎、画坛怪杰郑板桥、《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和中国**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先生等等都曾在此处挥汗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在江南贡院这座科举考城中,最为壮观、占地面积最大、令人看后最为毛骨悚然的要算号舍了。所谓号舍,既是考生考试的地方,又是考试期间考生们吃住的场所。江南贡院这个大考场有号舍多达20644间之多!那号舍外墙高约八尺,门高六尺,宽刚好一人之身多些。每排号舍长短不等,多则为百间,少则也有几十间,前排与后排之间相隔不足一米,因此整个考场就像一排排猪圈鸟笼式的建筑,旧称号巷。号巷门口设有水缸和号灯,供考生夜间行路和白天饮水使用。号舍三面是密不通气的墙,只有朝南一面是出入处和考试见得的光亮。号内有一块能掀起的木制的桌案和一张坐凳,考生晚上睡觉时就把桌案翻下作床铺,有的就干脆躺在上面。所有考生自跨进一步后,从此一直到考完才能离开号舍,吃喝拉撒全在其中。相传有一位才华横溢、文采超群的考生,因为没有占据好一些的号座,只得坐于巷尾的粪号,结果几天下来,被粪桶熏得昏头转向,无法考试,还差点闹出人命。有史料记载,由于号舍管理杂乱,常有考生被蛇咬死。有的考生受不了号舍之苦,用烛签自刺身亡或悬梁自尽。至于考场的一条条规矩,更是名目繁多,且严厉之极,是我们现代人闻所未闻。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