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文学

小马文学正式上线,大家收藏网址
繁体版 简体版
小马文学 > 观众心理学 > 27.第四章观众的感知(5)

27.第四章观众的感知(5)

( 在剧场里,观众的感知,便是掌握时间的天神。ww

时间的感知是如此,其他感知也是如此。

曾经有人为川剧《秋江》打上芦荻江岸、湍急江水的幻灯,也有人设想把京剧《三岔口》摸黑格斗的场面搞得暗一点,或­干­脆用“追光”处理。这一些,都是想用现实生活中视觉感知的一般­性­来代替剧场中视觉感知的特殊­性­。

《秋江》的天幕上倘若真的显示出江水、江岸,那么,观众的感知就要顺势蔓延:船呢?船底下的水呢?水的声音呢?不一而足;《三岔口》的舞台上倘若真的昏暗蒙眬,那么,观众也就会被动地以为只是昏暗蒙眬而已,原来为“伸手不见五指”的景所设置的种种动作反而显得荒唐了。剧场感知,本可以于无江无水中感知浩浩江流,本可以在明灯亮台上感知沉沉夜幕,但是,当人们不信任剧场感知的这种主动­性­,用质直的办法侵凌和­干­扰这种主动­性­,剧场感知就会失却自己的特­性­而返回于一般生活感知,而戏剧家又没有能力全面地满足人们的一般生活感知。

重视观众的萨赛,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仍是­精­辟的:

这个称之为观众的集体存在,特点就在眼睛的构造。他们具有在另外一种形之下观看事物的奇异特权,这些事物和现实中的形不一样,另有一种亮光来照明,来加以改变;他们会在某些线条之外,看见别的线条;会在某些颜­色­之外,看出别的­色­彩。(弗·萨赛:《戏剧美学初探》。)

萨赛还进一步指出,观众的眼睛“具有改变外物形体的奇异能力,假如你把人类的事件照它们在现实中的模样摆在他们面前,反而会让他们感到假的效果”;“一位布景画师如果把他在自然中看到的­色­调搬到背景上,那么,他的画面经脚灯的强光一照,会显得怪诞。把现实中的事实和感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也会这样。绝对有必要让他们适应观众的特殊­精­神状态”。(弗·萨赛:《戏剧美学初探》。)

为了适合观众感知的变异规律,艺术家们创造了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形手段。当这种变形手段经历一定的时间筛选后凝结为某种固定化、普遍化的艺术规范,那就是所谓程式。程式,以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方式作用于观众的感官,是艺术家和观众这两方面对于剧场感知的变异的一种肯定。程式是变异了的感知的一种物化形式。

如果不是为了适应变异了的感知,程式也就无由产生。骑马真像骑马,喝酒真像喝酒,开门真像开门,那么表演也就成了摹拟,不需要特殊的程式了。但是,人们偏偏不要看真马上台,偏偏不要看热酒下肚,只想看略表其意的骑马姿势,只想看聊举空杯而又节奏优美的喝酒动作。于是,留下了“只求其意、不求其真”的程式。

总之,为达到更好的剧场感知效果而变形,为包罗更大的观众感知范围而定型,构成一种定型化的变形,这便是程式产生的心理学依据。

戏剧家以艺术手段来铸造观众审美感知的变异,有着各种目的。有人希望通过变异,给观众带来一些陌生感和阻隔感,使他们兀然惊起,获得在平时熟视无睹的人生要旨;有人希望通过变异,筛去不美的杂质,扩大美学­色­素,由净化而达到美化;有人则希望通过变异,把某些更能体现本质的外象加以突出,使生活形态更深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感知真实

历代理论家大多承认,在艺术中,真实感比真实重要,感觉上的“自然”比真实重要,感觉上的合合理,也比真实重要。因此,“自然”和“理”往往作为一种感觉­性­的命题,与历史真实对峙。

写一部从真实事件中取材的戏,常常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违背了事实真相,二是不违背事实真相但看起来却不大合理,不大自然。这两种问题,究竟哪一种更严重、更不能容忍呢?莱辛认为是后一种,他说,天才会犯前一种“错误”,却不会犯后一种错误。

观众的真实感具有很大的威力,既代替不了,也伪饰不了。有的剧作家在幕前声明:“以下演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企图以历史真实来引诱观众的真实感,结果,在感受效果上并无补益。一个真实的事件到了剧场里,极有可能变成“不真实的真实事件”。即使是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来看戏,当他们以观众的身份坐下来的时候,审美感知立即会笼罩一切,丰富而确实的历史知识并不能代替他们的剧场真实感。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