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文学

小马文学正式上线,大家收藏网址
繁体版 简体版
小马文学 > 巴山深处 > 2009年3月作者在办公室

2009年3月作者在办公室

二哥文涛的报告文学集《创业巴山》已经出版,这让我不宁了几天。ww喜悦之余,倒有些伤感。作文的不易,山里人作文的不易,琐事缠身的人作文的不易,在二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思来想去,伤感的原因无非两条:第一,如果二哥长期以来不被日常事务绕身,环境再大些,早已是知名作家了,出版的第一本书不是报告文学集,而是散文集、小说集甚至是诗集。第二,如果他早早舍弃文学,仕途也会更宽广,道路会更平直。他的这种两难也是许多文人的悲哀,尤其是有责任心的男人的伤痛。有人说,女人是有退路的,仕途走不通,退避到专业,专业走不通,退避到家庭。而男人不行,男人除开事业只有流浪,要不,街头巷尾乞讨的人怎么大都是男人呢。

两难之中的二哥在山城口碑很好。说得最多的是他为人正直,办事谨慎。静下来细想,是不是因为他的谨慎才影响了文学上的热闹。其实,二哥在县城是很有名的。他的名气与他慢慢增长的学历和表的文章有关。二哥最初的学历是初中。那个时候我们还在汉中老家,父亲的中右帽子刚刚摘下。从汉中农村到岚皋县城,二哥作了基建队的一名小工,那一年他十六岁。后来,他到了药材公司

待业。某一日,县广播站招聘三名编辑,他竟榜上有名。而众多参赛者是高中以上学历。他的这次转折,使我们背得霉的杜家焕了勃勃生机。从此,不管走到全县的哪个山岭野峁,都会听到二哥编的稿子或撰写的通讯报道、新闻轶事、人物专访。有次放晚自习,看见父亲静静地站在街头,我问他­干­吗?父亲不答,只是抬头望望电杆上的高音喇叭。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地区级、省级的报刊经常刊登二哥的文章,除新闻稿外,还有诗歌、散文。

多年以后,依然能清楚地记得《十八岁感怀》中的句子:岁月去我太匆匆/匆匆年龄十八中……难以平静的是,2003年元旦,我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现了这诗的手抄件。漂亮的颜体是父亲一生的美丽。和这诗稿放在一起的还有父亲的平反通知和二哥的一份任职通知。

做编辑没几年,二哥考上了西安的一所职工大学,学了三年中文。再后来,又上了一个函授,终于拿到了本科学历。其间,他的

报告文学和电视文学达到了新的高度。一次,一个朋友打来电话,问我哥是不是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去了。我说:不知道。对方急了:你怎么会不知道呀?他的报告文学《山魂》获奖了。我问消息出自哪里?答曰:省上的红头文件写着哩!

的确,虽然是兄妹,在一起却不大交流写作的事,有时看到他的文章,也只草草几眼,跟看一个朋友的文字没什么区别。回到家,只谈家事,或说一声各自又了什么文章,话最多的是九岁的侄儿近都。他总是把新近知道的水浒人物用在我们身上,说他妈是母大虫顾大嫂,说我是母夜叉孙二娘。二哥总是忙忙碌碌,单位的事,朋友的事,连堂兄妹间有事也习惯说“找二哥去”。

二哥的文章足以让我自豪的,是当第三个人在我面前背诵他表在《延河》上的一篇报告文学的开篇时:“巴山静静地望着脚下,望着脚下皱纹中逶迤东去数百里的岚河……”

背诵的人抑扬顿挫,激满怀。这才使我认真地欣赏他的纪实文学。看了著名作家冯积岐先生为他写的序《时代的歌手》,才恍然明白,二哥数年如一日,书写身边人、平凡事,真实又抒地记述这些历史的见证者,时代的排头兵,正如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有其鲜

明的背靠点和坚实的基点。二哥铸巴山,心系汉水,他的矿藏在于这个沸腾的时代和巨变的地域,以及这个奇异的时代里叩击亘古群山的仁人志士们。

二哥有着自己的硅谷,正如福楼拜的“外省”,福克纳的“邮票大的地方”,莫洛亚的“传记对象”。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