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文学

小马文学正式上线,大家收藏网址
繁体版 简体版
小马文学 > 揭皮-当代中国文化乱象剖析 > 2010年1月19日于北京

2010年1月19日于北京

( 说贾静雯遭遇“婚变”,那更是无稽之谈。***贾静雯不是因为“婚变”而消瘦,而是因为“婚变传闻”而消瘦的,这些可恶的传闻,犹如恶毒的流损害着她的­精­神,她承受着舆论的巨大的压力,并且这种恶意的舆论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她的生活,她不得不为此烦恼和忧伤。据台湾媒体最新的报道,“贾静雯身份证上的配偶栏竟然还是空白”,这是在怀疑贾静雯和孙志浩去年底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之后,没有在台湾补办结婚登记。就是说,孙先生和贾静雯还不是合法的夫妻,贾静雯在孙家还没有正式的名份。对此报道,贾静雯昨天在上海出席的活动中公开承认,她在台湾的确没有补办结婚登记,因为她“觉得在美国注册过,已经算是合法夫妻,在台湾仅是履行手续而已,实在是没有必要,所以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不再登记”,至于配偶栏空白一说,她觉得很莫名其妙,她坦然自若:“我不明白媒体为何这么传,我和老公目前很恩爱,谢谢媒体的关心,虽然我以前很霸道,但是结婚以后我们都学会了忍让,学会退一步,我们很开心。ww”我该怎样形容这样的心理思维?在迷乱中麻木度日是在在可见的人生景观,内在的理想和激的光芒,被外在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黑云吞没,导致了市侩哲学和犬儒主义思想的泛滥,面此势,依然存有理想追求和人格自觉的人的内心体验和生存境况,可想而知。贾静雯试图挣扎、捍卫自己的生活理念和人格尊严,但最终的命运却不过是幻灭而已,媒体当然不会轻信她的话,因为媒体确实已经看到了她日益“消瘦”的脸,这张脸不得不让媒体产生很多怀疑,贾静雯是不是在说谎?她是不是嫁入豪门后经历着无数次悲惨遭遇?她的捍卫是苍白无力的,因为她成为了明星,就已经注定要承受媒体种种宰割的命运。

贾静雯没有说谎。说谎的是那些乐于撒播“传闻”的媒体,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损害着贾静雯的心灵,杀伤着贾静雯的­精­神,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羞辱和搅扰着贾静雯的生活。没完没了的婚变传闻,已经使贾静雯变得麻木和无奈。她遭遇着和王菲一样的灾难,永远都是那种无奈的,苍白的乞求声:“希望媒体不要再追问此事,让我安静地生活。”

贾静雯表示,“从下半年开始除了接一些广告和代,今年将不再拍戏。”这就被媒体猜测成是她被“婚变”所困扰,无法再进入拍戏。而善良的贾静雯则说:“一方面是贾妈妈要做手术需要照顾,另一方面则是她希望多陪在老公和女儿身边,不要让婚变传闻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作为艺人,同时也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她最终还是说出了憋在心中那些久违的话:“我现在需要创造一个快乐的环境让女儿正常成长,同时还要灌输正常的人生观,不希望女儿受到负面影响。”艺人再一次向媒体提出了可怕的“负面影响”,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请求和告白,王菲和李亚鹏曾经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而我们的媒体听进去一句了吗?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媒体需要找回良知,媒体报道是向外部世界打开的新闻艺术,是向他者伸展的新闻艺术,它最忌讳的不仅是视野的狭窄和心灵的幽闭,而且还有感上的冷漠和自私。它要求娱乐记者和媒体都要克服自己身上的利己主义倾向。因为这种仅仅是市场化的利己主义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还必然导致明星或艺人的内心的封闭,导致读者和观众心灵的麻木,更会导致明星和艺人的快乐和幸福的减少甚至丧失。真正的新闻,从来就不是怨毒的私有形态的媒体报道,从来就不是把占有和毁灭当做快乐的新闻,也不是通过对他人的诅咒和仇恨、蔑视和亵渎来安妥自己灵魂的新闻,恰恰相反,它因为其­精­神的博大和感的健康,而具有普遍的人类­性­和无私的公有­性­,而克服了地域、时代、种族、信仰、­性­别、年龄等因素的阻隔,从而对读者和观众的内心生活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3.乐于撒播“传闻”的中国媒体(3)

(贾静雯嫁入豪门后经历的悲惨遭遇,并不是她的婚姻和家庭造成的,也不是传闻中的婚变,而是媒体不断抛出的“婚变”的传闻所造成的。她的悲惨遭遇就是那些流和八卦所带来的­精­神杀伤,她是在娱乐媒体中受到伤害的艺人之一。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贾静雯的悲惨遭遇能到此为止,也希望这样的悲惨遭遇永远也不要再降临到明星和艺人的头上。我们还是呼吁媒体能再度体察自己的良知,还明星或那些艺人一个平静的生活,少给她们一些­精­神上的伤害,多给她们一些关怀和温暖。

1.李安的“艺术价值”何在?(1)

( 据报道,刘嘉玲在台湾看完由梁朝伟领衔主演的《­色­,戒》后,被梁朝伟与汤唯**­祼­正面**的激表演吓得脸­色­铁青,心极为不爽。***《­色­,戒》被美国电影审查局定为“十七岁以下严禁观看”;在新加坡的境遇更是“悲惨”,“­色­”被千刀万剐,只剩下了“戒”;就是在香港,该电影也被列为三极片。可见《­色­,戒》之“­色­”的程度,就连被誉为“­性­开放”的美国人都瞠目结舌,又能让绯闻满天飞的刘嘉玲都大惊失­色­,的确说明这部影片与所有类似的影片有过之无不及。

毫无疑问,从影片的角度看《­色­,戒》非常成功,成功在外部大场景和内部小细节:先李安努力地将那个时代的上海风貌,基本上真实地还原了,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如李安所说,“所有的尺寸都是真的,包括三轮车的牌照和牌照上面的号码”,就连街道上的两排法国梧桐都是“一棵一棵种下去的”,这是外景上真实呈现;其次,李安在《­色­,戒》的细节上也费尽心机,据说我们看到的易先生办公室里的那张桌子都是民国时代的桌子,桌面上的文具,包括一只杯子,都是李安费了很大的工夫寻找到的。上述就是殷谦对《­色­,戒》的看法,除此以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反而,如果说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电影《­色­,戒》,只能说明李安用我们时代的观念来理解旧时代的上海,并没有真正地诠释出张爱玲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我们要把“原著《­色­,戒》”和“电影《­色­,戒》”分开来看,不能混为一谈。总而之,电影《­色­,戒》是他李安的艺术,而不是张爱玲的艺术。

张爱玲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她不但擅长刻画女­性­心理,她能真正地写出一个人的丰神秀采,写出一个人的底­色­,写得呼之欲出。她以自己强烈的感把一段缠绵的爱纠葛抒的淋漓尽致,在读者眼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就是她本人具体的意象,读她的小说,殷谦时时都能感觉到那个时代的可怕与可爱。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色­,戒》,张爱玲的成功在于她能把主观心象和客观物象融洽无间,留给读者的是完整的小说形象,张爱玲笔下的那些病态、扭曲的人生场景,不但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还给人心灵带来美好而丰富的内在体验。而我们的大导演李安似乎只简单地理解到了《­色­,戒》中的“­色­”,却无法真正地理解和很好的贯通其中的“戒”,所以“电影《­色­,戒》”在殷谦看来,不仅缺乏从­精­神上影响观众的力量,而且还缺乏内在的价值。李安在这部影片中极大程度地展现出了他的艺术手段,比如如何布置结构,如何运用象征技巧;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又如何勾勒出生动的场面和节等等,这些都无一不成功,可是为什么殷谦要说“电影《­色­,戒》”是一部失败的电影作品呢?就是因为导演李安缺乏张爱玲那种诚恳的态度和强烈的感,他最大的成功就是用尽了本事用“**”调制成了一碗**汤,并没有体现出张爱玲的原著《­色­,戒》中本有的价值和深度的主题。

不可否认,大多数人只看到了“­色­”,不是因为大多数人只能看到“­色­”,而是确实再也看不到其它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电影《­色­,戒》在国外遭遇限制的根本原因。外国人的观点在对待电影《­色­,戒》是有价值的,如果说外国人看不懂张爱玲的小说,那是因为他们的汉语水平不高,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的文化;他们无法刻骨铭心的体验到当时悲凉、沉郁的中国心,他们也不可能心会悠然地认识到张爱玲的价值。话又说回来,他们却看懂了李安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他们只看到了不堪入目的**场景。当然,对于外国人如何评价自己,我们有我们的文化背景,也不必去和他们较真,但是,中国的李安确实应该关注一下张爱玲笔下那个时代的上海的现实和痛苦。

刘嘉玲从电影《­色­,戒》中看到了什么?同样作为一个演员,她为什么要怀疑梁朝伟与汤唯床戏真做?这就是一个问题。说刘嘉玲看到男友大演床戏而醋意大,这是个必然的原因,但是我们先把个人的恩恩怨怨和心理感受抛开不说,就说这部电影从头看到尾,如果是单单因为梁朝伟与别的女人的床戏,刘嘉玲本身就是一个演员,她不会不理解为了剧需要而铺垫的一些适当的床戏,就连她的友人都说,刘嘉玲“知道伟仔拍床戏是为剧需要,但她没料到这么大胆”;就连刘德华也说:“我真的不相信伟仔是接电影时就知道要这样大胆演出”,那么刘嘉玲从中看到了什么?殷谦以为只有两个字:大胆。其实电影《­色­,戒》被好多人认为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也无非就是“大胆”二字,李安豁出胆去了,梁朝伟和汤唯也豁出胆去了,整部电影都豁出胆去了,这部电影最能体现李安的艺术造诣,它缺乏的不是艺术,缺乏的是表现张爱玲以及张爱玲原著的心灵的深度,李安给观众的只是一具**­祼­的**,而没有使人­精­神得到升华的灵魂,说实话,没有点胆量的人还确实不敢正眼看《­色­,戒》。

2.李安的“艺术价值”何在?(2)

( 从刘嘉玲的醋意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归根到底,李安对“­性­”的理解是片面的、有害的,所以在这部影片中他对“­性­行为”的渲染也到了病态、夸张、甚至粗俗的程度。ww***若不如此,李安怎么能抓住我们时代观众的心理来满足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若不如此,李安如何才能赚得票房爆满?李安并不是不知道为观众提供有深度、有思想、有灵魂的价值图景,而是他不想为观众真正地来提供这些能使人灵魂得到升华的艺术,他总是低估了中国人对艺术本身的消化能力,以为中国人看不懂艺术,也只能看懂或对他提供的这些表层“艺术”,那么外国人呢,他更是低估了外国人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所以,以“­性­”为主题的电影《­色­,戒》,不是李安“心理层面”的感体验,而是李安的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人物“生理层面”的快感体验,说白了,李安根本上就是缺乏将­性­提升到道德和爱的高度,缺乏将­性­升华到“道德层面”的能力,因此,我们从《­色­,戒》中看不到李安对­性­的健康和谐、平衡节制的态度,看到的却是李安那种大胆放纵、极端失衡的病态心理。

这种毫无节制的­性­宣染,这种私我化的粗俗体验,难道对电影艺术、对演员、对观众而不是一件有伤尊严和体面的事么?那么,刘嘉玲的脸变了颜­色­,那是有根本的道理和原因的,这事李安知道,梁朝伟和汤唯知道,作为旁观者的刘嘉玲更清楚。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