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夫:没有合作过,只是几年前到北京谈《天下无贼》的改编见过一次,觉得他是位很聪明的导演。我很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但是在电视里看过一些他导演的影片,比如《不见不散》,都挺好玩的。他当时告诉我,他想转换风格,想试着拍点别的题材,就相中了我的小说。
49.《天下无贼》本没让“刘德华”死(2)
( 记者:你看过剧本吗?留意过这部影片的进展吗?
赵本夫:只看过第一次改编后的剧本,现今的剧本没看过。我当然会关注这部影片,毕竟是自己的作品改编的嘛。
缘起
坐在电影院里看《天下无贼》的时候,想起来应该跟赵本夫打个电话,告诉他我们正在看他“写”的电影。后来没过几天,他就告诉我们要到无锡来的消息。他是过来参加一个文学研讨会的,记得去年也是差不多的时候,也是这样一个研讨会,他也是那种漫不经心的样子,话说得很少,但几乎句句都很有趣。
于是我就想,为什么不跟他聊聊《天下无贼》呢?尽管他反复说已经聊得太多了,不想聊了。但是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还是在抵达无锡的第一时间里接受了这次对他来说颇为“意外”的采访。
话不多,神色凝重,一根一根不断地抽烟——赵本夫的不露声色可以从《天下无贼》的电影对白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就比如赵本夫自己不断举出的那个例子。ww傻根问村长:叔我多大啦?村长说:你问这干什么,干部给你记着呢。赵本夫说,我觉得这些对话埋藏了非常大的幽默。12月19日下午五点半,从南京赶来无锡参加次日举行的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的赵本夫还没在下榻的住所坐定,就接受了记者见缝Сhā针的采访,而那种不露声色的幽默依然如故。
两天写出《天下无贼》
赵本夫说到《天下无贼》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是:记不清了。他甚至回忆不起来小说表的具体年份,“大概是1998年或者是1999年吧,表在《作家》上的,一万多字,完全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赵本夫说:“一列火车就是一个社会,什么故事都有可能生。”他还告诉记者,其实这个故事在他脑子里转了很久,甚至有几年的时间,后来用了两天就写出来了,他的写作几乎都是这样,在脑子里转的时间比写的时间长。至于冯小刚拿到版权是后来的事了,事实上小说表没有多久就有许多电影厂跟他联系改编的事宜,先是给了峨眉电影制片厂,再后来转了几个弯,不知怎的就转到冯小刚手里了。
赵本夫和冯小刚在北京见了一面,主要是他说,冯小刚听。冯小刚听完了提出要请他把小说改成剧本,赵本夫不愿意。他说,小说写完了,我就是一个甩手掌柜。赵本夫还跟记者透露,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有两个小说先后拍成了电影和电视,一部是《卖驴》,主演还是李保田,不成功,原因不是导演,也不是演员,而是因为小说本身缺乏电影元素。另一部小说的名字记不清了,只记得电视剧名字是《白云河之波》。从那时候起,他就是甩手掌柜。
电影没有给我太多意外
赵本夫告诉记者,他三四天前才去看的《天下无贼》,在南京放映的最后一晚。尽管他不愿意就电影作出任何评价,但还是“漏”了一句话,他说,电影没有给我太多意外。
他说,其实《天下无贼》的小说本身就有现成的电影元素,可以改编的是节,是细节,但是作品灵魂深处的东西是无法被改编的,也可以这么认为,它的价值取向是无法被改编的。整个走向,整个气氛,还是从小说里保留下来的。《天下无贼》是一个隐秘的理想,他是在小说写到一半的时候才定下这个名字的,他说,他对小说的名字特别在意,它是一个定位。而这样的一个定位,毫无疑问是理想主义的,这个社会是不完美的,所以更应该有理想主义。
而说到《天下无贼》电影的时候,赵本夫用了“聪明”来形容冯小刚:“他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个电影也是一次成功的运作。”他还告诉记者,这些年的影视在进步,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作家介入了,文学的和思想的东西介入了,最后出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还是愿意回到小说
赵本夫说,我是一个固执的人,比如说我到现在都不用电脑写作。他说,汉字是一个很美的东西,是艺术,写字本身是一种享受,为什么要变成一模一样呢?这是一件很煞风景的事。
50.《天下无贼》本没让“刘德华”死(3)
(他还告诉记者,《天下无贼》让太多的人知道了他,他已经有点招架不住,“在这种状态下简直没法生活”。他是一个低调惯了的人,愿意一个人呆在家里呆,哪儿也不去。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这样他才可以做他最喜欢做的事:写小说。
至今为止赵本夫已经创作了三四百万字的小说,手头在写的就是长篇《地母系列》的最后一部,“以大地母亲作为背景探寻人和自然的最终关系”。
记者在采访结束时问赵本夫,眼下他的最大愿望是什么?他一脸无奈地说:自由,我希望得到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然后,写小说。一切都会归于平静,无论何时何地,还是愿意回到小说。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