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文学

小马文学正式上线,大家收藏网址
繁体版 简体版
小马文学 > 遍地白花 > 58.太平车(3)

58.太平车(3)

( 堂叔说:“你要是看着能用,咱们换换怎么样?你把架子车给我,我把大车给你。ww***”

“可以呀,我舍得,我怕你舍不得。我就是用两辆架子车跟你换这辆大车,恐怕你都不­干­。花几个钱,架子车在哪里都能买到,大车花再多的钱,到哪里都买不到。”

这话大概说到堂叔心里去了,堂叔笑了。

这辆太平车原来是堂叔家的。堂叔的父亲死得早,作为他们家的独子,堂叔十几岁就独撑门户,把自己锻炼成一个万事不求人的好庄稼把式。地里的活儿,他把四季捏在手里,摇耧撒种,春种秋收,一点都不耽误。场里活儿,他把风捏在手里,不管扬豆子还是扬麦,在空中高扬起一个薄薄的扇面,落地时,风已把糠皮和粮食分开。可堂叔家没有车,大车没有,小土牛(一种木制的独轮车)也没有。往地里送粪,往场院里运庄稼,全靠堂叔的一条扁担、两只肩膀,一趟一趟地挑去挑回。到了焦芝麻炸豆儿的收获季节,堂叔起五更打黄昏,每天都挑到半夜。一次收麦时,刮起狂风,下起暴雨。堂叔挑着两大捆麦子,被骤起的风雨连人带麦子卷进水塘里去了。从水里冒出米,堂叔一声不吭,赶紧把麦捆子往岸上拖。把两捆湿漉漉的麦子拖上岸,堂叔挑起来顶风冒雨再走。那次堂叔想,要是有一辆车就好了。

那时候,村里有太平车的只有老荣家。老荣家的太平车一出动,全村的地都是动的。老荣自己并不驾车,他家雇的有掌鞭的,送粪或运庄稼,都是由掌鞭的驾车。收麦时节,掌鞭的给太平车套上骡子套上马,车厢两头扎上羊角子(类似木制栅栏,可以大大扩大车的容积),能把车上的麦捆子装得像一座可以移动的山峰。“山峰”已经相当高了,下面的人还用木权一杈一杈往上面送。上面也有人,上面的人,一边踩车,一边做接应工作,把下面举上来的麦捆子铺开,踩实,使“山峰”再增高。把车装得高得不能再高了,掌鞭的站在地上,­操­纵着缰绳,吆喝着牲口,把长鞭甩得叭叭的,一股劲地把“山峰”赶出松软的麦地。这时,上面的人并不下来,他叉开双腿,手执桑杈,“山峰”走,他也走,简直威风八面。

堂叔挑着麦捆子,只能远远地望着老荣家的太平车在地里立起一座山。他想,他家地里所有的麦子,也许两车就装完了。

村里从没有人敢张口向老荣家借车用。老荣家的太平车金贵得很,农活儿一忙完,老荣家马上给车喂桐油。在大槐树的树荫下面,二把牛(掌鞭的称为一把牛,次之为二把牛,再次之为三把牛)用桐油把太平车喂了一遍又一遍,里里外外都喂得黄朗朗的,一敲丁丁作响,一副檀板金玉之声。桐油一晾­干­,老荣家就把太平车推进车屋里去了,当地的规矩,太平车的车屋从来不装门,好像一装门就把车路给挡了。敞着口的车屋,谁都可以进去看一看,把车摸一摸,甚至可以在车厢里躺一躺。堂叔从来没有到老荣家的车屋里去过,好像是有意躲避着什么。堂叔后来才明白了,他是在躲避着自己的念头。不知从哪一刻开始,堂叔萌生了一个念头,他这一辈子也要拥有一辆自己的太平车。不去看人家的车,他是怕自己的念头长得太快。

农闲时,老荣家的太平车每年也要出行几次,那必是老荣家的人走亲戚,或到千年的古镇上赶庙会,听大戏。赶庙会时,老荣家的家眷穿得花花绿绿,坐满一车。拉车的枣红马脖子上挂了铜铃,走一步豁锒一声。在平原的土路上,太平车成了风光车,走一路风光一路。路上的行人见老荣家的太平车过来了,无不驻足观赏。到了庙会上的大戏场子后面,太平车又成了老荣家家眷们的根据地、太平岛和观景台。他们买来甘蔗、花米团等好吃的东西放在车上吃,戏场里人山人海,挤得厉害。他们在车上,谁都挤不到他们。最大的好处是,他们站在车上高人一头,正好可以看戏。在庙会上,驾车前往的不只老荣家一家,别的村庄凡是有太平车的人家差不多都把车赶到庙会上去了。仿佛太平车是优裕生活和优越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纷纷打出了自己的标志。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