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文学

小马文学正式上线,大家收藏网址
繁体版 简体版
小马文学 > 抗战之军工元帅 > 第六十三章 闪击南昌

第六十三章 闪击南昌

对此李卫华也无话可说,虽然他脑中早就有了一个十分合适的目标,现在却万万不可泄密,最后只得同意了李寿恒等人的要求,让那些有课题正在进行中、或者说在苏区可以开展工作的专家(飞行员也一样)及其必需的助手与技工留了下来。请使用访问本站♀些人才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建起了苏区第一个热电厂、第一个水电站(装机容量仅有几百千瓦的微型水电站)、第一个有­色­冶金厂(铜锌铅)、第一个电解­精­炼厂、第一个机械厂、第一个钢铁厂、第一个硫酸厂、第一个硝酸厂、第一个**厂以及很快就成为苏区经济支柱的炼钨厂,虽然大部分规模很小,还带有明显的试验质,但毕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也大大改善了苏区的经济和财政状况,尤其是兵工厂更是获益良多,此后就算外面封锁依旧,至少枪弹的生产总可以勉强维持......

但为了保护他们以及工厂的安全,李卫华却被迫多留了一些部队下来,令苏区留守红军的总兵力超过了三万人,另外还有留下养伤的两万多伤兵,而且为了保护工厂,苏区红军作战的灵活大大下降,很多时候不得不与敌人硬拼,好在有兵工厂补充弹药,情况比起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中央红军还是好得多。尽管如此,其后的两年里闽赣浙粤皖苏区的红军和革命群众还是作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红军累计伤亡超过七万人,民兵与群众死伤超过十万,后来国共徒时闽赣浙粤皖苏区的正规红军数量已经由最多时的五万锐减到两万多人,若非主战场是底子相对厚些的闽浙赣地区而非原中央苏区诸县,损失还会更大。但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苏区包括兵工厂在内的主要工厂都薄了,并在其后的抗战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1935年7月下旬,红十五军主力以及非战斗人员共计十五万人离开江西贵溪县向西挺进,在得知陈诚的主力驻扎于赣南的最大城市赣州,而位于赣北的省会南昌却只驻扎有朱怀冰的94师后,李卫华断然决定先打南昌、再渡赣江,一是为了渡江的安全,二是顺便提前清除朱怀冰这个历史上抗日无功却疯狂**、甚至像康泽那样以保甲法大肆杀害无辜群众的人渣,继续替国民党“清理门户”......

由于李卫华的这个想法早已有之,因此兵出贵溪之前,龙飞豹率领的特战队数百人就已经混进南昌城潜伏起来,其中一部分特种兵再次­干­起了炮兵观测员的工作,使得红十五军的大量山炮可以­精­准地打到城内的一些重要军事目标,而城内**却因从未受过这种间接引导炮击的训练而无法有效地还击,士气顿时骤降。而当红军利用­射­程相对较远的山炮摧毁了城内的炮兵阵地之后,­射­程较近的超口径迫击炮与“没良心炮”也大胆地抵近开炮,其堪比大口径重炮的威力一下子就击浪守军的信心,在隆隆的炮声中,红十五军的指战员们高唱着军歌,如潮水般从城墙的缺口冲了进去,很快就肃清了赣江东岸的残敌,而西岸的敌人本就不多,被这么可怕的声势一吓,又得知师长已死,加之潜伏在左右的特战队员们造谣蛊惑,顿时呼啦一声全跑掉了,红十五军几乎没有什么伤亡,就拿下了江西的省会南昌城......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红十五军及随行人员基本没在赣江东岸逗留,就以最快的速度渡过了赣江,但即便如此,再一次攻下大城市的红十五军还是收获颇丰。城内富绅名流出于畏惧而“主动”劳军的钱粮不说,光是直接查抄各种官营产业的所得就价值几百万大洋,虽然与杭州不能比,但谁会嫌钱多呢?尤其是李卫华还准备将来去国外采购设备和引进人才,就算几亿大洋,也未必够用,以中国现在这样薄弱的工业基础,据李卫华估计,如果是等价交换,建设一个足以支持国战的完整工业体系,光购进机器设备就至少需要20亿美元(注1)、即60亿大洋,还得人家肯卖给你,所以李卫华才不顾自己的形象,每到一处都疯狂搂钱......

此外,武器弹药的收获也不小,一个师的大部分装备加上一个省会级城市的库存,基本弥补了红十五军此战的消耗。更令李卫华惊喜的是,特战队还乘乱夺取了南昌的飞机场,并缴获了十几架没来得及升空的飞机,正好苏区又建了一个新的野战机场,马上全给飞回去,而那些没来得及逃走的飞行员李卫华自然也不会放过,全都派人押送回了苏区与杭州俘虏的飞行员一起安置。由于谭震林等政工人员的出­色­工作,当初笕桥航校俘虏的飞行员和学员中已经有将近三分之一倒向了红军,若非如此,红十五军也来不及将笕桥航校与机场库存的燃油和弹药全部运光了,要不是苏区的第二个野战机场还未完成李卫华就率军退出了杭州,此时红十五军的空军飞机数量还能多一倍。但李卫华的好运显然还没结束,将南昌缴获的飞机都开回去后,红十五军将拥有18架战斗机、6架轰炸机,唯一可惜的是野战机场太小了、施工质量也因为赶时间而不能令人满意,机场上的两架运输机只能放弃了,好在这里离苏区不远,机场库存的弹药和燃油全都被李卫华派人从陆路运了回去......

注1:建国初期苏援的机器设备总价值为40亿美元(因为金本位制度仍在,基本可以等同于35年的40亿美元。)左右,但考虑到老毛子要价偏高、30年底末工业化的成本又相对较低、加上东北相对不错的工业基础,因此只要将来能够相对完好地接收东北工业基地,购进20亿美元的机器设备就应该足以让中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了,如果能够买到便宜货,则花费更低。

第六十二章 苏区工业

“薛岳、卫立煌、孙连仲,可都不好对付,而且哪个手下都有十万以上的兵力再说,他们在抗战中都有重大贡献,如果现在将他们打掉了,那岂不是帮了鬼子?”,李卫华不禁眉头深锁,在之前的战斗中他都是先挑那些抗战中拖累友军的无能胆怯之将下手,这样做既容易取胜,也变相为将来的抗战作出了贡献,但时间一长李卫华却发现,他这么做等于是帮**优胜劣汰了一遍,剩下来的都是能打的将领,至于损失的二十几万兵员,对于控制了半个中国的老蒋来说,很快就可以得到补充(老兵的损失是个遗憾,但战术水平的提高与将领的优胜劣汰足以弥补,历史上抗战后期的**大部分都重建过几次,但与日军作战的交换比却反而日益好转,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因此李卫华等于是挖坑将自己给埋了

“看来,只有离开杭州了,好在最重要的物资已经都搬得差不多了”,李卫华叹息道。

李卫华现在已经十分清楚,只要红十五军继续呆在老蒋最为看重的沪宁杭地区,老蒋就肯定会将他视为头号大敌,甚至超过中央红军和地方军阀,红十五军再能打,也会被杀不完的百万**彻底淹没。而放弃杭州后,以老蒋的习惯,却肯定会分出一部分军队进驻,那时红十五军的压力多少会有所缓解

情况比李卫华预计的更好一些,大概是被李卫华这次弄怕了,老蒋居然解除了薛岳的指挥权,将他率领的二十万**­精­锐中的大部分都留驻沪宁杭地区以防红十五军再次来犯♀样一来,“进剿”红十五军的**就只剩下卫立煌与孙连仲这两支部队了,总兵力不到三十万,而且两人比起薛老虎来,将才也都稍逊一筹,红十五军如果依托苏区进行内线作战,未必就不能取胜,红十五军中上至粟裕、毛泽覃、下至普通战士,无不战意高昂,但李卫华却再次显露出他过人的见识,“打赢或许不难,但打赢了又怎样呢?以我们的实力,消灭敌人的速度不可能赶得上敌人征兵的速度♀里离蒋该死的核心统治区域太近了,他们很容易就可以调来大批的军队,将我们活活耗死。我们只有将主力跳到外线,将战场拉到远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且,在政治上,我们北上抗日也比在江南和国民党反复纠缠要有利得多。”

这次李卫华是真的下了决心马上北上,但话是这么说,可渡江却连一向胆大的粟裕都有些畏惧,当年湘江之战大家虽未亲历,却都有所耳闻,一条湘江就牺牲了四万多人才艰难地渡过,何况是有着“天堑”之称的长江?而且现在红十五军的非战斗人员数量已经激增到五万多人,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渡江的难度。尤其那些科学家可都是李卫华心里的宝贝疙瘩,留在条件简陋的苏区他们就废掉了,可要是带走,渡江的时候万一被敌人的飞机­干­掉一两个,李卫华还不得心疼死?在船上遇到飞机轰炸,可是连躲都没地方躲的

思来想去大家也没谁有什么十拿九稳的方案,但有一点倒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去长江上游,一方面上游江面较窄,通过的速度要快得多,另一方面远离老蒋的统治中心,敌军调度起来也远没有在长三角一带灵活快速,红十五军也因此有了打时间差的可能­性­。只是那些非战斗人员,却并不都肯乖乖地跟着继续上路,尤其是部分科学家,而他们的理由竟然是不愿离开苏区

这一方面是因为苏区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感染了那些来自国统区的知识­精­英,但更重要的是,其中部分技术人才在这里搞出了呆在国统区的大城市里只能存在于脑海中的成果,而对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待遇甚至是尊重,都比不上科研出成果更有吸引力

而李卫华虽然只是提了一些点子,而没有时间亲自参与科研和生产,但他的贡献也绝对不可忽视。举例来说,对于身为弹药与火炮世界级专家的李卫华来说,钨这种特殊金属的相关知识他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自然也知道怎样从钨砂中将其提炼出来,可要将其投入工业化生产,却绝非一个人所能做到。而培养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人和冶金专家却需要不少时间,李卫华忙于军务、部队又准备北上抗日,他一度不得不放弃这方面的工作。但获得了那批主要来自浙大的科技人才和不少“先进”(相对于苏区原有的而言)的机器设备后,原来的难题顿时迎刃而解,其中国内第一流的化工专家(这个时期科学的专业分类还不似后来那么细)李寿恒更是居功至伟,在他的领导下,苏区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先后生产出钨­精­矿、钨­精­粉和致密钨锭样品,并确立了工业化生产的一整套流程,从此结束了中国作为世界钨矿储量与生产的第一大国却只能生产最低级的原料产品净钨砂的尴尬历史,一举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当第一炉试生产的钨­精­粉出炉后,已经年近不惑的李寿恒激动地与助手相拥而泣,从此对李卫华更是佩服至极,由于他在浙大的崇高地位与学术上的高深造诣,他的态度转变影响了很多人,令李卫华渐渐得以不太费力地领导这些轻易不服人的科学大牛们。但就在眼下,李寿恒却坚决不听李卫华的劝说,坚持要留在苏区,直到炼钨厂建设完成。

李卫华知道李寿恒的想法也并非全无道理,如果这些专家一走,缺乏技术指导的苏区能否按照规划将炼钨厂顺利完工并成功投产,实在是不太好说。可是苏区科研条件很差,李卫华绞尽脑汁想出的几项要求较低的课题研发完成后这些专家就没多少事情可做了,留在苏区岂不是浪费资源?但李寿恒等人却坚持说可以等李卫华找到了更好的科研基地后再把他们接过去,实在不行甚至可以坐飞机,虽然有点危险,但并不比跟着李卫华上路更大,毕竟谁知道他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条件更好的根据地?

第六十二章 苏区工业

“薛岳、卫立煌、孙连仲,可都不好对付,而且哪个手下都有十万以上的兵力再说,他们在抗战中都有重大贡献,如果现在将他们打掉了,那岂不是帮了鬼子?”,李卫华不禁眉头深锁,在之前的战斗中他都是先挑那些抗战中拖累友军的无能胆怯之将下手,这样做既容易取胜,也变相为将来的抗战作出了贡献,但时间一长李卫华却发现,他这么做等于是帮**优胜劣汰了一遍,剩下来的都是能打的将领,至于损失的二十几万兵员,对于控制了半个中国的老蒋来说,很快就可以得到补充(老兵的损失是个遗憾,但战术水平的提高与将领的优胜劣汰足以弥补,历史上抗战后期的**大部分都重建过几次,但与日军作战的交换比却反而日益好转,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因此李卫华等于是挖坑将自己给埋了

“看来,只有离开杭州了,好在最重要的物资已经都搬得差不多了”,李卫华叹息道。

李卫华现在已经十分清楚,只要红十五军继续呆在老蒋最为看重的沪宁杭地区,老蒋就肯定会将他视为头号大敌,甚至超过中央红军和地方军阀,红十五军再能打,也会被杀不完的百万**彻底淹没。而放弃杭州后,以老蒋的习惯,却肯定会分出一部分军队进驻,那时红十五军的压力多少会有所缓解

情况比李卫华预计的更好一些,大概是被李卫华这次弄怕了,老蒋居然解除了薛岳的指挥权,将他率领的二十万**­精­锐中的大部分都留驻沪宁杭地区以防红十五军再次来犯♀样一来,“进剿”红十五军的**就只剩下卫立煌与孙连仲这两支部队了,总兵力不到三十万,而且两人比起薛老虎来,将才也都稍逊一筹,红十五军如果依托苏区进行内线作战,未必就不能取胜,红十五军中上至粟裕、毛泽覃、下至普通战士,无不战意高昂,但李卫华却再次显露出他过人的见识,“打赢或许不难,但打赢了又怎样呢?以我们的实力,消灭敌人的速度不可能赶得上敌人征兵的速度♀里离蒋该死的核心统治区域太近了,他们很容易就可以调来大批的军队,将我们活活耗死。我们只有将主力跳到外线,将战场拉到远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且,在政治上,我们北上抗日也比在江南和国民党反复纠缠要有利得多。”

这次李卫华是真的下了决心马上北上,但话是这么说,可渡江却连一向胆大的粟裕都有些畏惧,当年湘江之战大家虽未亲历,却都有所耳闻,一条湘江就牺牲了四万多人才艰难地渡过,何况是有着“天堑”之称的长江?而且现在红十五军的非战斗人员数量已经激增到五万多人,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渡江的难度。尤其那些科学家可都是李卫华心里的宝贝疙瘩,留在条件简陋的苏区他们就废掉了,可要是带走,渡江的时候万一被敌人的飞机­干­掉一两个,李卫华还不得心疼死?在船上遇到飞机轰炸,可是连躲都没地方躲的

思来想去大家也没谁有什么十拿九稳的方案,但有一点倒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去长江上游,一方面上游江面较窄,通过的速度要快得多,另一方面远离老蒋的统治中心,敌军调度起来也远没有在长三角一带灵活快速,红十五军也因此有了打时间差的可能­性­。只是那些非战斗人员,却并不都肯乖乖地跟着继续上路,尤其是部分科学家,而他们的理由竟然是不愿离开苏区

这一方面是因为苏区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感染了那些来自国统区的知识­精­英,但更重要的是,其中部分技术人才在这里搞出了呆在国统区的大城市里只能存在于脑海中的成果,而对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待遇甚至是尊重,都比不上科研出成果更有吸引力

而李卫华虽然只是提了一些点子,而没有时间亲自参与科研和生产,但他的贡献也绝对不可忽视。举例来说,对于身为弹药与火炮世界级专家的李卫华来说,钨这种特殊金属的相关知识他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自然也知道怎样从钨砂中将其提炼出来,可要将其投入工业化生产,却绝非一个人所能做到。而培养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人和冶金专家却需要不少时间,李卫华忙于军务、部队又准备北上抗日,他一度不得不放弃这方面的工作。但获得了那批主要来自浙大的科技人才和不少“先进”(相对于苏区原有的而言)的机器设备后,原来的难题顿时迎刃而解,其中国内第一流的化工专家(这个时期科学的专业分类还不似后来那么细)李寿恒更是居功至伟,在他的领导下,苏区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先后生产出钨­精­矿、钨­精­粉和致密钨锭样品,并确立了工业化生产的一整套流程,从此结束了中国作为世界钨矿储量与生产的第一大国却只能生产最低级的原料产品净钨砂的尴尬历史,一举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当第一炉试生产的钨­精­粉出炉后,已经年近不惑的李寿恒激动地与助手相拥而泣,从此对李卫华更是佩服至极,由于他在浙大的崇高地位与学术上的高深造诣,他的态度转变影响了很多人,令李卫华渐渐得以不太费力地领导这些轻易不服人的科学大牛们。但就在眼下,李寿恒却坚决不听李卫华的劝说,坚持要留在苏区,直到炼钨厂建设完成。

李卫华知道李寿恒的想法也并非全无道理,如果这些专家一走,缺乏技术指导的苏区能否按照规划将炼钨厂顺利完工并成功投产,实在是不太好说。可是苏区科研条件很差,李卫华绞尽脑汁想出的几项要求较低的课题研发完成后这些专家就没多少事情可做了,留在苏区岂不是浪费资源?但李寿恒等人却坚持说可以等李卫华找到了更好的科研基地后再把他们接过去,实在不行甚至可以坐飞机,虽然有点危险,但并不比跟着李卫华上路更大,毕竟谁知道他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条件更好的根据地?

第六十二章 苏区工业

“薛岳、卫立煌、孙连仲,可都不好对付,而且哪个手下都有十万以上的兵力再说,他们在抗战中都有重大贡献,如果现在将他们打掉了,那岂不是帮了鬼子?”,李卫华不禁眉头深锁,在之前的战斗中他都是先挑那些抗战中拖累友军的无能胆怯之将下手,这样做既容易取胜,也变相为将来的抗战作出了贡献,但时间一长李卫华却发现,他这么做等于是帮**优胜劣汰了一遍,剩下来的都是能打的将领,至于损失的二十几万兵员,对于控制了半个中国的老蒋来说,很快就可以得到补充(老兵的损失是个遗憾,但战术水平的提高与将领的优胜劣汰足以弥补,历史上抗战后期的**大部分都重建过几次,但与日军作战的交换比却反而日益好转,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因此李卫华等于是挖坑将自己给埋了

“看来,只有离开杭州了,好在最重要的物资已经都搬得差不多了”,李卫华叹息道。

李卫华现在已经十分清楚,只要红十五军继续呆在老蒋最为看重的沪宁杭地区,老蒋就肯定会将他视为头号大敌,甚至超过中央红军和地方军阀,红十五军再能打,也会被杀不完的百万**彻底淹没。而放弃杭州后,以老蒋的习惯,却肯定会分出一部分军队进驻,那时红十五军的压力多少会有所缓解

情况比李卫华预计的更好一些,大概是被李卫华这次弄怕了,老蒋居然解除了薛岳的指挥权,将他率领的二十万**­精­锐中的大部分都留驻沪宁杭地区以防红十五军再次来犯♀样一来,“进剿”红十五军的**就只剩下卫立煌与孙连仲这两支部队了,总兵力不到三十万,而且两人比起薛老虎来,将才也都稍逊一筹,红十五军如果依托苏区进行内线作战,未必就不能取胜,红十五军中上至粟裕、毛泽覃、下至普通战士,无不战意高昂,但李卫华却再次显露出他过人的见识,“打赢或许不难,但打赢了又怎样呢?以我们的实力,消灭敌人的速度不可能赶得上敌人征兵的速度♀里离蒋该死的核心统治区域太近了,他们很容易就可以调来大批的军队,将我们活活耗死。我们只有将主力跳到外线,将战场拉到远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且,在政治上,我们北上抗日也比在江南和国民党反复纠缠要有利得多。”

这次李卫华是真的下了决心马上北上,但话是这么说,可渡江却连一向胆大的粟裕都有些畏惧,当年湘江之战大家虽未亲历,却都有所耳闻,一条湘江就牺牲了四万多人才艰难地渡过,何况是有着“天堑”之称的长江?而且现在红十五军的非战斗人员数量已经激增到五万多人,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渡江的难度。尤其那些科学家可都是李卫华心里的宝贝疙瘩,留在条件简陋的苏区他们就废掉了,可要是带走,渡江的时候万一被敌人的飞机­干­掉一两个,李卫华还不得心疼死?在船上遇到飞机轰炸,可是连躲都没地方躲的

思来想去大家也没谁有什么十拿九稳的方案,但有一点倒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去长江上游,一方面上游江面较窄,通过的速度要快得多,另一方面远离老蒋的统治中心,敌军调度起来也远没有在长三角一带灵活快速,红十五军也因此有了打时间差的可能­性­。只是那些非战斗人员,却并不都肯乖乖地跟着继续上路,尤其是部分科学家,而他们的理由竟然是不愿离开苏区

这一方面是因为苏区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感染了那些来自国统区的知识­精­英,但更重要的是,其中部分技术人才在这里搞出了呆在国统区的大城市里只能存在于脑海中的成果,而对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待遇甚至是尊重,都比不上科研出成果更有吸引力

而李卫华虽然只是提了一些点子,而没有时间亲自参与科研和生产,但他的贡献也绝对不可忽视。举例来说,对于身为弹药与火炮世界级专家的李卫华来说,钨这种特殊金属的相关知识他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自然也知道怎样从钨砂中将其提炼出来,可要将其投入工业化生产,却绝非一个人所能做到。而培养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人和冶金专家却需要不少时间,李卫华忙于军务、部队又准备北上抗日,他一度不得不放弃这方面的工作。但获得了那批主要来自浙大的科技人才和不少“先进”(相对于苏区原有的而言)的机器设备后,原来的难题顿时迎刃而解,其中国内第一流的化工专家(这个时期科学的专业分类还不似后来那么细)李寿恒更是居功至伟,在他的领导下,苏区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先后生产出钨­精­矿、钨­精­粉和致密钨锭样品,并确立了工业化生产的一整套流程,从此结束了中国作为世界钨矿储量与生产的第一大国却只能生产最低级的原料产品净钨砂的尴尬历史,一举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当第一炉试生产的钨­精­粉出炉后,已经年近不惑的李寿恒激动地与助手相拥而泣,从此对李卫华更是佩服至极,由于他在浙大的崇高地位与学术上的高深造诣,他的态度转变影响了很多人,令李卫华渐渐得以不太费力地领导这些轻易不服人的科学大牛们。但就在眼下,李寿恒却坚决不听李卫华的劝说,坚持要留在苏区,直到炼钨厂建设完成。

李卫华知道李寿恒的想法也并非全无道理,如果这些专家一走,缺乏技术指导的苏区能否按照规划将炼钨厂顺利完工并成功投产,实在是不太好说。可是苏区科研条件很差,李卫华绞尽脑汁想出的几项要求较低的课题研发完成后这些专家就没多少事情可做了,留在苏区岂不是浪费资源?但李寿恒等人却坚持说可以等李卫华找到了更好的科研基地后再把他们接过去,实在不行甚至可以坐飞机,虽然有点危险,但并不比跟着李卫华上路更大,毕竟谁知道他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条件更好的根据地?

第六十二章 苏区工业

“薛岳、卫立煌、孙连仲,可都不好对付,而且哪个手下都有十万以上的兵力再说,他们在抗战中都有重大贡献,如果现在将他们打掉了,那岂不是帮了鬼子?”,李卫华不禁眉头深锁,在之前的战斗中他都是先挑那些抗战中拖累友军的无能胆怯之将下手,这样做既容易取胜,也变相为将来的抗战作出了贡献,但时间一长李卫华却发现,他这么做等于是帮**优胜劣汰了一遍,剩下来的都是能打的将领,至于损失的二十几万兵员,对于控制了半个中国的老蒋来说,很快就可以得到补充(老兵的损失是个遗憾,但战术水平的提高与将领的优胜劣汰足以弥补,历史上抗战后期的**大部分都重建过几次,但与日军作战的交换比却反而日益好转,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因此李卫华等于是挖坑将自己给埋了

“看来,只有离开杭州了,好在最重要的物资已经都搬得差不多了”,李卫华叹息道。

李卫华现在已经十分清楚,只要红十五军继续呆在老蒋最为看重的沪宁杭地区,老蒋就肯定会将他视为头号大敌,甚至超过中央红军和地方军阀,红十五军再能打,也会被杀不完的百万**彻底淹没。而放弃杭州后,以老蒋的习惯,却肯定会分出一部分军队进驻,那时红十五军的压力多少会有所缓解

情况比李卫华预计的更好一些,大概是被李卫华这次弄怕了,老蒋居然解除了薛岳的指挥权,将他率领的二十万**­精­锐中的大部分都留驻沪宁杭地区以防红十五军再次来犯♀样一来,“进剿”红十五军的**就只剩下卫立煌与孙连仲这两支部队了,总兵力不到三十万,而且两人比起薛老虎来,将才也都稍逊一筹,红十五军如果依托苏区进行内线作战,未必就不能取胜,红十五军中上至粟裕、毛泽覃、下至普通战士,无不战意高昂,但李卫华却再次显露出他过人的见识,“打赢或许不难,但打赢了又怎样呢?以我们的实力,消灭敌人的速度不可能赶得上敌人征兵的速度♀里离蒋该死的核心统治区域太近了,他们很容易就可以调来大批的军队,将我们活活耗死。我们只有将主力跳到外线,将战场拉到远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且,在政治上,我们北上抗日也比在江南和国民党反复纠缠要有利得多。”

这次李卫华是真的下了决心马上北上,但话是这么说,可渡江却连一向胆大的粟裕都有些畏惧,当年湘江之战大家虽未亲历,却都有所耳闻,一条湘江就牺牲了四万多人才艰难地渡过,何况是有着“天堑”之称的长江?而且现在红十五军的非战斗人员数量已经激增到五万多人,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渡江的难度。尤其那些科学家可都是李卫华心里的宝贝疙瘩,留在条件简陋的苏区他们就废掉了,可要是带走,渡江的时候万一被敌人的飞机­干­掉一两个,李卫华还不得心疼死?在船上遇到飞机轰炸,可是连躲都没地方躲的

思来想去大家也没谁有什么十拿九稳的方案,但有一点倒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去长江上游,一方面上游江面较窄,通过的速度要快得多,另一方面远离老蒋的统治中心,敌军调度起来也远没有在长三角一带灵活快速,红十五军也因此有了打时间差的可能­性­。只是那些非战斗人员,却并不都肯乖乖地跟着继续上路,尤其是部分科学家,而他们的理由竟然是不愿离开苏区

这一方面是因为苏区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感染了那些来自国统区的知识­精­英,但更重要的是,其中部分技术人才在这里搞出了呆在国统区的大城市里只能存在于脑海中的成果,而对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待遇甚至是尊重,都比不上科研出成果更有吸引力

而李卫华虽然只是提了一些点子,而没有时间亲自参与科研和生产,但他的贡献也绝对不可忽视。举例来说,对于身为弹药与火炮世界级专家的李卫华来说,钨这种特殊金属的相关知识他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自然也知道怎样从钨砂中将其提炼出来,可要将其投入工业化生产,却绝非一个人所能做到。而培养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人和冶金专家却需要不少时间,李卫华忙于军务、部队又准备北上抗日,他一度不得不放弃这方面的工作。但获得了那批主要来自浙大的科技人才和不少“先进”(相对于苏区原有的而言)的机器设备后,原来的难题顿时迎刃而解,其中国内第一流的化工专家(这个时期科学的专业分类还不似后来那么细)李寿恒更是居功至伟,在他的领导下,苏区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先后生产出钨­精­矿、钨­精­粉和致密钨锭样品,并确立了工业化生产的一整套流程,从此结束了中国作为世界钨矿储量与生产的第一大国却只能生产最低级的原料产品净钨砂的尴尬历史,一举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当第一炉试生产的钨­精­粉出炉后,已经年近不惑的李寿恒激动地与助手相拥而泣,从此对李卫华更是佩服至极,由于他在浙大的崇高地位与学术上的高深造诣,他的态度转变影响了很多人,令李卫华渐渐得以不太费力地领导这些轻易不服人的科学大牛们。但就在眼下,李寿恒却坚决不听李卫华的劝说,坚持要留在苏区,直到炼钨厂建设完成。

李卫华知道李寿恒的想法也并非全无道理,如果这些专家一走,缺乏技术指导的苏区能否按照规划将炼钨厂顺利完工并成功投产,实在是不太好说。可是苏区科研条件很差,李卫华绞尽脑汁想出的几项要求较低的课题研发完成后这些专家就没多少事情可做了,留在苏区岂不是浪费资源?但李寿恒等人却坚持说可以等李卫华找到了更好的科研基地后再把他们接过去,实在不行甚至可以坐飞机,虽然有点危险,但并不比跟着李卫华上路更大,毕竟谁知道他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条件更好的根据地?

第六十二章 苏区工业

“薛岳、卫立煌、孙连仲,可都不好对付,而且哪个手下都有十万以上的兵力再说,他们在抗战中都有重大贡献,如果现在将他们打掉了,那岂不是帮了鬼子?”,李卫华不禁眉头深锁,在之前的战斗中他都是先挑那些抗战中拖累友军的无能胆怯之将下手,这样做既容易取胜,也变相为将来的抗战作出了贡献,但时间一长李卫华却发现,他这么做等于是帮**优胜劣汰了一遍,剩下来的都是能打的将领,至于损失的二十几万兵员,对于控制了半个中国的老蒋来说,很快就可以得到补充(老兵的损失是个遗憾,但战术水平的提高与将领的优胜劣汰足以弥补,历史上抗战后期的**大部分都重建过几次,但与日军作战的交换比却反而日益好转,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因此李卫华等于是挖坑将自己给埋了

“看来,只有离开杭州了,好在最重要的物资已经都搬得差不多了”,李卫华叹息道。

李卫华现在已经十分清楚,只要红十五军继续呆在老蒋最为看重的沪宁杭地区,老蒋就肯定会将他视为头号大敌,甚至超过中央红军和地方军阀,红十五军再能打,也会被杀不完的百万**彻底淹没。而放弃杭州后,以老蒋的习惯,却肯定会分出一部分军队进驻,那时红十五军的压力多少会有所缓解

情况比李卫华预计的更好一些,大概是被李卫华这次弄怕了,老蒋居然解除了薛岳的指挥权,将他率领的二十万**­精­锐中的大部分都留驻沪宁杭地区以防红十五军再次来犯♀样一来,“进剿”红十五军的**就只剩下卫立煌与孙连仲这两支部队了,总兵力不到三十万,而且两人比起薛老虎来,将才也都稍逊一筹,红十五军如果依托苏区进行内线作战,未必就不能取胜,红十五军中上至粟裕、毛泽覃、下至普通战士,无不战意高昂,但李卫华却再次显露出他过人的见识,“打赢或许不难,但打赢了又怎样呢?以我们的实力,消灭敌人的速度不可能赶得上敌人征兵的速度♀里离蒋该死的核心统治区域太近了,他们很容易就可以调来大批的军队,将我们活活耗死。我们只有将主力跳到外线,将战场拉到远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且,在政治上,我们北上抗日也比在江南和国民党反复纠缠要有利得多。”

这次李卫华是真的下了决心马上北上,但话是这么说,可渡江却连一向胆大的粟裕都有些畏惧,当年湘江之战大家虽未亲历,却都有所耳闻,一条湘江就牺牲了四万多人才艰难地渡过,何况是有着“天堑”之称的长江?而且现在红十五军的非战斗人员数量已经激增到五万多人,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渡江的难度。尤其那些科学家可都是李卫华心里的宝贝疙瘩,留在条件简陋的苏区他们就废掉了,可要是带走,渡江的时候万一被敌人的飞机­干­掉一两个,李卫华还不得心疼死?在船上遇到飞机轰炸,可是连躲都没地方躲的

思来想去大家也没谁有什么十拿九稳的方案,但有一点倒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去长江上游,一方面上游江面较窄,通过的速度要快得多,另一方面远离老蒋的统治中心,敌军调度起来也远没有在长三角一带灵活快速,红十五军也因此有了打时间差的可能­性­。只是那些非战斗人员,却并不都肯乖乖地跟着继续上路,尤其是部分科学家,而他们的理由竟然是不愿离开苏区

这一方面是因为苏区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感染了那些来自国统区的知识­精­英,但更重要的是,其中部分技术人才在这里搞出了呆在国统区的大城市里只能存在于脑海中的成果,而对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待遇甚至是尊重,都比不上科研出成果更有吸引力

而李卫华虽然只是提了一些点子,而没有时间亲自参与科研和生产,但他的贡献也绝对不可忽视。举例来说,对于身为弹药与火炮世界级专家的李卫华来说,钨这种特殊金属的相关知识他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自然也知道怎样从钨砂中将其提炼出来,可要将其投入工业化生产,却绝非一个人所能做到。而培养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人和冶金专家却需要不少时间,李卫华忙于军务、部队又准备北上抗日,他一度不得不放弃这方面的工作。但获得了那批主要来自浙大的科技人才和不少“先进”(相对于苏区原有的而言)的机器设备后,原来的难题顿时迎刃而解,其中国内第一流的化工专家(这个时期科学的专业分类还不似后来那么细)李寿恒更是居功至伟,在他的领导下,苏区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先后生产出钨­精­矿、钨­精­粉和致密钨锭样品,并确立了工业化生产的一整套流程,从此结束了中国作为世界钨矿储量与生产的第一大国却只能生产最低级的原料产品净钨砂的尴尬历史,一举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当第一炉试生产的钨­精­粉出炉后,已经年近不惑的李寿恒激动地与助手相拥而泣,从此对李卫华更是佩服至极,由于他在浙大的崇高地位与学术上的高深造诣,他的态度转变影响了很多人,令李卫华渐渐得以不太费力地领导这些轻易不服人的科学大牛们。但就在眼下,李寿恒却坚决不听李卫华的劝说,坚持要留在苏区,直到炼钨厂建设完成。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