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双方都不想打仗,也无力再战,和谈转入幕后,转移到清末著的幕僚赵凤昌的上海寓所“惜荫堂”举行。不知的北方革命党人策划了针对清朝显贵的暗杀行动。袁世凯于1月16日遭到革命党人的炸弹袭击,幸免于难,从此以养伤为名拒绝上朝,向朝廷施加压力。10天后,同盟会员彭家珍炸死宗社党领袖良弼。良弼是反对共和、反对袁世凯的铁杆分子,掌握部分军队。他的死,去除了袁世凯的一大心患。而胆小的隆裕太后被暗杀行动吓坏了。同日,几天刚反对过共和制度的段祺瑞等北洋将领46人联名奏请清廷“立定共和政体”。2月5日,段祺瑞再次通电威胁反对共和的王公大臣。至此,朝野官员和满族贵族再也无人出来为王朝命运呼喊了。袁世凯也作出让步,基本上接受了孙中山的要求,南方则接受了袁世凯提出的对清室的优待条件。
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接受了优待条件,布退位诏书。
此时展了一个小Сhā曲,折射出袁世凯的真实心意。退位诏书是南方张謇定稿,转给袁世凯,由清廷布。但袁世凯做了一个小动作,在诏书上加了一句“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ww清王朝等于是将政权私授给了袁世凯,孙中山就担心这点,怕袁世凯不接受共和体制,重演篡位的历史剧目。事实上,袁世凯还没有篡位的意思。只是传统政治的“正统”观念让他宁愿接受清室的授权,以清王朝的继承人自居,也不愿意贸然作为共和政府的“归降者”。孙中山专门就诏书文字问题向袁世凯强烈抗议,强调新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袁世凯组织。之后袁世凯“知错就改”,迅速在第二天(13日)致电临时政府,宣称拥护共和政体,永远不让**君主重现中国大地。孙中山没有揪住此事不放,在14日履行诺,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
直到此时,孙中山还没对袁世凯完全放心,他推荐袁世凯不是无条件的。
孙中山的辞职咨文附有三项条件:“(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二)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就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乃行解职;(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新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章程。”在这里,孙中山给袁世凯套了三条紧箍咒:接受《临时约法》,在南京就职,等袁世凯来北京后再正式卸任。这三条之中,孙中山最看重的是《临时约法》13。《临时约法》除了规定自由、平等和权利等原则外,最实质的内容确定了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议会选举内阁,总理领导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没有实权,就是个象征,是虚位元。这部有临时宪法地位的宏伟**,孙中山是加班加点制订,只用了一个多月就赶在1912年3月11日袁世凯就职前公布。袁世凯如果接受了约法,只能得到一个高高在上、空中楼阁般的总统。
难得的是,袁世凯接受了这个“有条件推荐”。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
三
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是套在袁世凯头上最大的紧箍咒。
部分革命党人还是对袁世凯不放心,孙中山安慰他们说:“总统不过国民公仆,当守宪法,从舆论。文前兹所誓忠于国民者,项城也不能改。”那是他的思维,袁世凯可不这么想。如果没有保卫约法的实力,如果有人不从约法不从舆论,你能将他如何?
袁世凯口头誓遵守《临时约法》了,至于他这么认识这部根本**、如何去遵守,其他人不知道也管不了。袁世凯觉得孙中山提出的三项条件中,最要命、最紧迫的是前两条。袁世凯不能离开经营多年的北方,到南京去接任总统。面对孙中山派来了蔡元培、宋教仁、汪精卫等“迎驾”专使,袁世凯举行了盛大的欢迎,表示非常希望早日南下就职。可在2月29日,曹锟等部北洋军就在北京动“兵变”,哄抢市场,包围专使下榻宾馆。况最危急的时候,子弹射入专使居处,蔡元培等人仓皇转移。接着,天津、保定相继出现兵变。蔡元培等人一介书生,不辨真伪,就返回南京说各地兵变,北方不稳,袁世凯要求暂缓南下,先在北京就职。南京炸开了锅。能让袁世凯这么容易就破解紧箍咒吗?临时政府紧急商讨。许多人主张让黄兴统帅大军北上,名义上是迎接袁世凯南下,实际上是扫荡北洋军阀及封建势力。会上,宋教仁认为这样就挑动全面内战,不同意。马君武立即指责宋教仁在为袁世凯做说客,出卖革命。说到激动处,马君武挥拳打伤了宋教仁的左眼。场面一时失控,孙中山责令马君武向宋教仁赔礼道歉,而袁世凯暂缓南下一事就此搁置。关键时刻,西方列强支持袁世凯,接受北方不稳,纷纷向北京地区增兵,制造紧张空气。旧官僚、立宪派和一些革命党人也拥护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上海十多家报纸还联名致电孙中山,主张建都北京。孙中山无奈妥协,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第二天,临时参议院决议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