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1908年,美国《民主与法制时报》的托马斯·密勒走入袁世凯的官邸,记录下了一百年前袁世凯的形象。ww
官邸中的会客厅呈欧洲风格,密勒在这里见到了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中国翻译童凯生。两人曾在上海见过面,当时童凯生是上海《南华日报》的编辑,穿着西服。这一次,童凯生穿着中式的长袍马褂。密勒好奇地询问他衣着的变化,童凯生笑着说:“是啊,你知道,北京可不像上海那么开化,这里的人们总是比较保守一些。”
袁世凯随后迈进会客厅。当时的袁世凯在西方的知名度相当高,1903年他在朝堂上高呼:“事已至此,不施行新政,更待何时!”后来又在1905年7月奏请朝廷实行立宪,接连激起西方的好感。加上袁世凯在直隶的新政卓有成效,《泰晤士报》表文章称赞:“中国出现了改革的转机,大清国一个握有实权的改革家,他的名字叫袁世凯”。ww但西方人对袁世凯的形象很模糊,有人说他是标准的东方野蛮小个子,有人说袁世凯沉溺于艰苦的工作,体力和精力耗损极大,已经病入膏肓了。但密勒见到的袁世凯相貌端正,精力充沛。
“让我惊讶和感到满意的是,袁看上去比我上次见到时好许多。实际上,现在的袁就是健康和精壮的化身。他目光炯炯,敏锐的眼神显示出了他身体的健康和心的安定。在接下来的交谈中,袁说他每天清晨5点钟起床工作,一直到晚上9点钟才休息,其间只有短暂的用餐和休息时间,除非偶尔有别的任务让他离开日常工作。大清国缺乏能干的官员,这是清国政治中一个最大的缺陷,也使得大清官员中有限的几位先进人物都被委以重任,并不得不过度操劳。袁自己也承认了这点,然而他似乎不以为苦,倒更像是乐在其中。”
寒暄开始了,袁世凯问密勒是从哪里来北京的?密勒回答是从东北来到北京的。袁世凯随即问起东北的况。密勒就把在东北现的问题告诉了袁世凯。两人的距离很快就拉近了。袁世凯在正式采访中主要谈了中美关系和中国改革两大内容。这两个内容至今仍是热门话题。
袁世凯先和密勒谈起了正在进行的美国总统选举。他说自己是两个候选人西奥多·罗斯福和塔夫脱的崇拜者。但是,袁世凯希望塔夫脱能够获胜,成为新的美国总统。因为塔夫脱对华友好。“去年秋天,塔夫脱先生在上海表了对大清国很友好的讲话,这给清国上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期待着访问美国。并且真诚地倡导要尊重大清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话题随后转移到中国内政,密勒询问到中国“最需要改革的是什么”。袁世凯侃侃道来:“我们的财政制度、货币流通体系以及法律结构。只有做好了这些事,大清国才能恢复完整的主权。而且,也只有等她彻底恢复了主权,才能真正理顺国家正常的经济和政治生活。这三项改革中的任何一项,都与其他两项有着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他清醒地指出:“在评估我们的展进程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大清国政府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巨大的。我们正处在现代化进程的潮流中,而假如我们一时没有掌好舵,西方世界也不应该对我们的批评过于严厉和苛刻……”
密勒的采访稿最后刊登在了《纽约时报》上。袁世凯的谈话很符合西方人的口味,更有许多需要读者用心理解的地方,不可谓不成功。和西方媒体的良好互动让袁世凯俨然成了来自中国的政治明星和民主希望。作为晚清重臣,袁世凯虽然对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一生中只有四年半时间生活在民国(1912年2月至1916年6月),他主要的悲欢起伏和政绩都是在晚清时期完成的。如果要深刻地认识袁世凯,我们就不能忽略他在晚清政局下的作为。
二
袁世凯1859年(咸丰九年)出生于河南项城。袁家从道光年间开始,多有子弟为官。尤其是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曾任钦差大臣,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中兴名臣一起征剿过太平军和捻军。袁世凯是袁甲三的侄子袁保中六个儿子中的第四子。他出生时,刚好前线传来袁家子弟胜利的消息,所以取名“世凯”。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