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的事,百姓不恨才怪。ww
再看一看1999年的高考录取比例,外地人对北京和上海的愤恨就更大了:北京的高考比例达到74%,全市49205名考生,中举的就有36595人,基本达到四个考生中有三个能上大学。上海是自己出题考试,从1999年文理考题看,难度明显低于全国卷子,所以它的高考升学率比北京还要略高出10来个百分点。可江苏、山东、湖南、湖北的比例又是多少?这些考试大省的比例却一般不足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是考生多,招生指标少,而提档的分数大大高于北京、上海,故录取人数就少得多。
最近国家公布的我国21世纪教育规划中指出要在2010年,全国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左右的目标(现在是9%左右)。其实,北京、上海现在的高考录取率早已超过了这个比例的几倍,远远走在了世纪展的前头。北京、上海的超高比例,更加说明了别的省份的比例之小,那么这种差异到底为什么存在?为什么有这种差异?
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是由于中国的高校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虽然北京三十几所国家级的大学面向全国,但北京作为都,人口的控制一直是中央和北京市政府的长期政策,因此那么多大学每年总是把相当高的比例名额留给了今后不用为进京人口指标烦恼的北京人。ww如1998年清华大学总招生为2350名,原计划在北京招生346人,后又扩招了100名,可清华在江苏、湖北等生源大省投放名额仅为120人左右,不及北京的四分之一,而江苏、湖北等省的考生人数却是北京的几倍,如此一进一减,使得北京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更加明显。其二是北京、上海这几年在初中升高中时,对生源进行了大量分流,职高、技校全面开花,真正升普通高中的只有4成。如1998年,北京的高中毕业生是最多的一年,但也只有40195人。而像湖北这一年的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就达1544万人,是北京的339倍,可最后录取比例却远远低于北京。
在无锡,一位教育局的官员给我算过一笔账:高考22年,由于录取分数线上出现的不平等所造成的后果是,江苏全省至少在过去的22年里,每年有一万以上的考生失去了像北京、上海考生同等条件下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一个上过大学和没有进过大学门的人,不说他们一生的命运会有多大的差异,仅仅造成家庭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是难以估计。可是我们江苏、山东等省份对国家的贡献又是什么呢?改革开放以后,江苏一直保持着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在10%至15%的年增长率;无锡、苏州等地区的增长率一直高达20%以上。这些贡献是应该的,因为我们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可是我们还想说,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得不到同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我是一名管教育的政府工作人员,每年看到那些痛不欲生的落榜生和他们的家长的难过劲,我心里就在喊:要是他们生在上海和北京多好,那样他们的孩子都可以上大学了!如果按照北京、上海的录取分数线,我们苏、常、锡一带的高中生几乎全都可以上大学,但现在我们的孩子多数只能被拒之大学门外,这是残酷的,也是不公平的。像这样高考中出现的地域不公现象,下面早已意见纷纷,但始终得不到解决。原因是什么我们弄不清,倒是有人为了掩饰这种不公,信口雌黄说什么外省市在高考判卷尺度上比北京、上海松。说句不客气的话,只有那些根本不了解我们这儿况的人才敢说这样不负责的话。我们国家高考是全国统一卷,就像全国的司法部门执行同一法律一样,谁敢说你北京、上海的法院执法就比外省市好?这不是很荒唐的事嘛!要是京官们到下面来看一看我们这些地方的孩子们是种怎样的竞争状况,看看学生和老师的辛苦,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考生分数那么高。许多地方,一般重点中学到高二第一学期就基本结束了高三的课程,后面的时间全在为高考准备。高二以后的学生和老师,几乎不可能再有节假日可。可在你们北京,据说临近高考时还有学生看球赛,看《还珠格格》。我说这话时,有人又会说北京、上海的孩子接受的素质教育比外地生好。不错,比起那些连校舍都解决不了,也根本没有语音室的穷山区、边远地区可能是这样,因为那里的高中生靠的就是死做题,做死题,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进行素质教育,但是像我们江苏沿海一带的况就不是这样。不信你们看一看我们这儿的学校,论学校环境,论学校教学设施,哪一样不比你们北京、上海的学校差。北京四中、八中和101中学是名牌吧,可在我们这儿随便拿一个地区市级中学都可以跟他们比一比。有人说硬件不能说明问题,要看软件。好啊,我也想看看你北京、上海的老大哥学校到底软件好在什么地方?老实说,素质教育在我们中国的中学中,还没有真正产生呢!谁的升学率下去了,就免谈素质教育,只有那些升学率高的学校才有权利谈素质教育,可是你真心让那些升学率高的校长老师谈谈他的素质教育好在什么地方?谁也谈不出来。因为中国从来就是以分数代替素质,分数好其它就全好。我们不服气高考录取上的不公平就在于此。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