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来潮时,贵妃会进入太真堂,与黄鹤讨论道教种种,有时为了解闷,也会和他说起各种闲话。
至少,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是这样。
原来黄鹤所要求的,说到底就是这些而已,我也松了一口气。
我因此以为,黄鹤的要求,仅是出人头地,到宫廷当官而已。
我所想的却是大错特错。
黄鹤要求的,是更恐怖的东西——
他要的是大唐王朝的毁灭。
先前已提过,而我确知此事,则是在我们走避蜀地的前两天。
【十一】
安禄山和史思明所引起的天下大乱,逼使皇上和我们一行人逃离长安,如您所知,那天是天宝十五年的六月十三日。
六月十日,名将哥舒翰镇守的潼关被安禄山军队攻陷,因此,我想事情是发生在六月十一日的晚上吧。我清楚记得那一天,是因为潼关被攻陷的消息传到了长安。
难以置信的消息,让我们大吃一惊。万万想不到哥舒翰将军会战败。
想到之后我们仓皇逃离长安的过程,您应该也能深刻体会我们所受到的冲击。
当时,哥舒翰统帅大约二十万大军。虽因攻陷洛阳而气势逼人,但安禄山军队不过十五万人而已。即使拿不下安禄山头颅,众人都认为,哥舒翰必可击退敌军。再说,潼关是天下要塞,古来就是易守难攻之地。我们一直认为,只要先将安禄山军队击退至洛阳,此后的事还可再行研议对策。
既然如此,为何哥舒翰还会被安禄山所打败呢?
我想您也晓得原因。本该守住潼关等待敌军来袭的,没想到将军却开关直攻敌营。
宜守不宜攻——关于这点,哥舒翰将军应该十分清楚。
那为何还要出关迎战呢?
原因出在杨国忠身上。
哥舒翰将军曾被再三要求出关决战。
“出战!”
主张出关决战者,正是杨国忠。
杨国忠既是贵妃兄长,又是天宝十一年继李林甫之后的宰相。
杨国忠与哥舒翰不和,事实上,正是潼关失守的主因。
他深怕哥舒翰立功,扩张势力。另一方面,他也怀疑哥舒翰与安禄山密约,串通伺机进攻长安。
因此,他才会刻不容缓要求哥舒翰与安禄山决战。
禄山虽窃据河朔,不得人心,请持重以弊之,待其离隙,可不血刃而擒。
虽说洛阳已陷落,安禄山却尚未掌握人心,此时固守潼关,待其军队疲弊、民心背离之时,再一举成擒——哥舒翰如此上奏。杨国忠却出面阻止。
听闻此事,哥舒翰再次上奏:
贼远来,利在速战。王师坚守,毋轻出关,计之上也。且四方兵未集,宜观事势,不必速。
敌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打算速战速决。我方坚守潼关,毋轻率出兵,落入敌人圈套。当以顺势观望为宜。
哥舒翰的奏书,读来令人心痛,杨国忠却依然故我,坚持出战。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