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不得已,哥舒翰只得开关出战,结果兵败被俘而死。
我方死亡数万人。
如果杨国忠不起疑心,长安就不会落入敌手。
再加上深孚众望的高仙芝,虽突破敌围进入潼关,却又因为与宦官边令诚交恶,遭致谗言而被斩首。
就这样,多位名将死在我方之手。
因此,对于毫无作战经验的杨国忠代行指挥战局,武将们倍感失望。
以陈玄礼为首,留守长安的武将发出不满也是理所当然的。
说来安禄山所以叛乱,原因也出在杨国忠身上。
如果他不那么嫌恶安禄山,或许不致引发叛乱。
杨国忠非常讨厌安禄山,逮到机会便上奏:
“安禄山有窃取天下之心。”
此前也曾数度传出安禄山出任宰相的消息,破坏其事者也是杨国忠。
“彼不谙文书,外使谒见,以彼为相,岂非颜面尽失——”
杨国忠如此主张,断送安禄山为相之路。
其次,杨国忠要求安禄山入京晋谒。
“入长安拜谒朝廷。”
杨国忠三番两次诱劝安禄山进京请安。
当然,这是杀害安禄山的借口,安禄山一来,杨国忠肯定不问有无而将之杀害。
安禄山深知杨国忠计谋,当然也不肯轻易进京就范。
他编造了日程不宜、患病等各种理由,拖延进京拜谒,然而,杨国忠却执意要他来参拜皇上。
“不进京拜谒,等同谋反。”
被杨国忠逼到如此地步,安禄山也就不得不下定决心。
安禄山知道,一旦进京拜谒天子,自己就将被捕杀头。因此,最后手段只有造反了。
安禄山就这样举旗叛变。
他召集谋反的麾下武将这样说道:
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
说来,举兵叛乱的安禄山,所高举的旗帜正是:“###杨国忠。”
由此观之,他绝不是要杀死皇上,改朝称帝。
“安禄山那家伙,终于动手了。”
杨国忠听到安禄山造反消息传来,在我面前开心地这么说,即使到了今天我都还深深记得。说他惧怕叛乱,不如说他庆幸结果正如自己所料。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