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旅行记
2009年10月作者和岚皋县文化文物广电局的同事们在长江三峡夔门
出乐山城不远,喜见大渡河横在眼前,公路一拐弯,便牵着汽车逆河而上,河水放流着上游伐下来的木材,也许在上游跳滩钻峡太劳顿了,此时酣酣地悠着步。神思还没从河面上收回来,车便停在了沙湾街头。下得车来,方知早上的雨丝一根根地还在连着。
沙湾镇坐落在峨眉山系的第一个皱褶里,大渡河缓缓地从镇侧淌过。全镇只有一条横贯东西的直街。在一湾现代气派的大小楼房群中间,矮矮地坐落着郭沫若的旧居,房屋为清代四进穿斗木结构建筑,共有大小住房36间,3个天井,还有一个不大的后花园。想在当时,这该是一个殷实之家了。
雨天里,旧居显得更幽暗古朴。随着参观人群,我走进二进左侧那间不到14平方米的郭沫若诞生的小屋。屋里陈设依旧,一张旧式木床,一床旧式葛麻纹帐,长方枕头,显得有些空荡。三进左侧是郭沫若二十岁那年元宵夜与张琼华结婚时的新房,室内桌箱柜用具是张琼华当年的嫁妆,特别惹眼的是桌上立着的一座瓷佛像。这个可怜的女人,封建婚姻的牺牲者!她背负着十字架,在和郭沫若度过新婚的三天后,便孤寂而又悲壮地在这间房里度过了漫长的一生。
旧居深处,是郭沫若四岁半启蒙读书的“绥山馆”家塾,他在这里受业八年。馆前是一座幽静的花园。园内芬芳竞的花木,园外如画的小溪田园,远处巍峨的山和婀娜多姿的美女峰,以及那淡淡悠悠的大渡河,都陶冶和启迪过少年郭沫若的性灵和才华。
旧居稍大房间都改成了展厅,其中一间屋里陈列着不同时期出版的郭沫若的著作及研究资料。惹人伫步的是郭沫若日本留学时给家塾沈焕章先生的一封书信,秀丽工整的毛笔小楷,倾诉了这位后来的文化巨星对老师的一往深。
其实,郭沫若的一生很少在故乡度过,总共不过十余年的时间。他十三岁离开沙湾到乐山城读书,后上成都,再渡扶桑,很少回过旧居。但,他的根在这里,这里对他一生影响很大。他的文思诗才是从这儿孕育起来而飞腾出去的。
站在细雨淅淅的院里,看着幽深幽深的旧居,心里老想起郭家家塾门前的对联来:“雨余窗竹图书润,风过瓶梅笔砚香”。小花园里,几株日本友人赠植的樱花正舒展着粉白色的花瓣。我静静地走了近去,缓缓地摘下一朵花瓣,轻轻地夹进刚在展厅旁买的《郭沫若传》书中,小心地装进行囊里。染着一身书香花气踅出门来,踏过透亮的雨雾,回过头,再长长地默默地望了望旧居大门,慢慢地走进雨中。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