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shanshengchu
这是巴山北麓,汉江支流的岚河岸边古人类栖息过的一方绿地。春天,暖风把山花捎进人们的窗棂;秋天,红似彩霞的树叶美丽了一双又一双眼睛。绕城的小山一座连着一座,山的褶皱里,拐进又拐出着一条清澄澄的小河,河岸边,摊着一片又一片泛着幽光的鹅卵石,蜻蜓颤动着薄薄的翅膀,吮吻着水边的小草,岸边的野花和摇曳的树叶。这儿有长满松树的太阳梁,生生不息的凉水井,还有花香四溢的耳朳山,和水清如镜、形弯如月的西窑梯田。这儿常年都是鲜亮亮的,鲜亮亮的,除了柔柔的山,青青的峰,就是仄仄的城,静静的河,真好,真好。
众人大都知道杜甫是位诗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对中药还很有研究。假如你读过他的诗,就会在其中找到答案的。“近根开药圃”,“洗药浣沙溪”。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由陇入蜀,建草堂于浣花溪畔。在此期间,他不但习文作诗,而且还在草堂附近辟了块药圃种药。他为什么要种药呢?他懂得“多病所须唯药物”,想以“种药扶衰病”,“药许邻人”,“客病留因药”,“卧病淹为客”,用作济世之物。ww他对药材精心照料,细心观察“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阶下决明颜色鲜”,“山寒少茯苓”,“余润通药圃”。外出也“常苦沙崩损药栏”,回家后“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由于他辛勤劳作“药条药甲润青春”,使整个药圃药材生长旺盛,绿叶青翠,药花繁丽。当然,他种药,也有妻子儿女一份功劳,“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原载1985年5月20日《中药报》)
杜甫与中药
散文创作,大都是喜欢“小题目”,而避开堂皇的“大题目”;通过对“小题目”的抒写,渐渐地涉入那些宇宙人生“大题目”的内涵。丰子恺的《口中剿匪记》便就是这样一篇力作。
作品一开始从我口中作祟的坏牙要拔这件小事写起,文中将这坏牙喻为贪官污吏,最后点出作祟的牙要拔掉,“官匪”类的牙也要拔掉的主题,这便是本文的故事梗概。
作品诞生于半个世纪前的1945年冬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写这篇散文的目的便显而易见了。在牙齿这班贪官污吏的苛政下,“我茹苦含辛,已经隐忍了近十年了!”还“不敢冒犯它们”。可是,当历史的滚滚车轮辗来的时候,“我就下决心……连根拔起,满门抄斩,全部贪官,从此肃清。”这片国土,“从此可以天下太平了。”这个转折和变化,是历史前进的必然,也是广大人民的心声。两个不同性质的拔牙,完成了这篇散文所需要揭示的立意,也显现了当时的社会变化展况。
丰子恺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漫画家。他的文体和他的画风,极为近似。他的文体,也正如他的画一样,“在平凡里有着奇特,浅显里有着高深”,于朴拙处见灵达,浅显里含深
意,冲淡中有深味。他常以冷峻的思想和超脱的趣去观察事物,所以他对于那些极平凡的、琐碎的、不深奥的事物,别有妙悟。一到他的笔下,一切微妙之处,皆含有宇宙妙理、人生况味。拔牙,这本是一件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极为平凡、琐屑的小事。这究竟有什么值得写的意义呢?可是,读着读着,你的这个疑问便会消失,渐渐地,便会不期然地走入一个让你严肃思考、骤然惊警的境界:不但要拔掉真正的牙,还要拔掉像牙一样作祟的官匪般的牙。小中藏大,理趣成文,在冲淡平和的趣里,含着人生的涩苦味。
读一篇好散文,常常使人如啜香茗,如饮陈酿,余香满口,回味无穷。产生这种美感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思想趣的美,二是语文字的美。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表里的。《口中剿匪记》除开内容上作者的真知灼见、深思妙想外,在形式上,显得又是那样的舒徐、自然,文字又是那样的朴素、亲切。找不出任何的矫揉造作、装腔作势、雕琢涂饰的痕迹;而有的只是十分简朴、平易、冲淡和亲切,在这之中,时时透出那充满智慧的精彩的描写、比喻和妙语。词语的选用、安排,句式的配置、变化,一切都那样恰如其分,浑然无迹,真是达到了删一句则不可、增一句亦嫌赘的境界。美妙而又自然朴实的语,像清亮活泼的潺潺山泉,吸引着你兴致勃勃地一路读下去,文中的思想感,也便自然而然地留在读者的心中了。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