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被疏远和抛弃:现代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城市化的过程,西方达国家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中国正在加速这个进程。ww***上亿的青年农民带着憧憬带着惶恐,离开祖辈生活的土地,呼啸着涌进了城市,尽管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十分艰难,可他们已别无选择。可以说,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运动。这是整个人类走向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次大规模演示。城市的确太吸引人了。它们矗立在广袤的大地上,威严、高大,那里有繁华的商业街和摩天大楼,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政治权力的中心,有文化艺术的殿堂,有优厚的收入,有衣冠楚楚、彬彬有礼的绅士和淑女。
但城市文明疏远和抛弃了土地,而只在每家的阳台上还保留着几只花盆。花盆是什么?我在《无土时代》这部书的扉页有一句题记:“花盆是城里人对土地和祖先种植的残存记忆。”花盆是一个符号,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
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hesiodos)在他的长诗《工作与时日》中,借用神话故事把人类社会划分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现在我要说,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无土时代”!
在中国,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源于一个神话传说: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后来她觉得太慢了,便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泥浆洒在地上,就变成了无数的人。而在《圣经》故事中,也有上帝用泥土创造了男人亚当,又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女人的记述。大家可以看出,泥土,在东西方的这两个故事中走到了一起,它喻示着人来自土地,并将在土地上生生不息。土地才是人类真正的母亲!
“无土时代”最重要的表征,就是“一个人与自然对立的时代”,是一个“人与人失和的时代”,是一个“精神荒芜的时代”。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曾无数次目睹两种完全不同的场景:一个乞丐走进乡村,他会很容易得到一份食物,甚至会被主人邀请共进晚餐。在这个过程中,乞丐和主人可以平等地说一些家常话,却不会遭到任何令他尴尬的盘问。当乞丐转身离去时,目送他的会是真诚同的目光。他不仅得到了一份食物、一些衣物和钱,同时还得到了一份温暖和尊严。而另一个场景是:一个乞丐走进城市,当然也会有人施舍,但在得到施舍之前,会有许多怀疑鄙视的目光,许多盘问呵斥,许多居高临下滔滔不绝的教导。乞丐终于得到了一份施舍,但同时也受到了羞辱,丢失了尊严。
城市病了,城市得了城市文明病:厌食、肥胖症、高血压、ed(性无能)、秃顶、癌变、哈欠连天、心浮气躁、焦虑失眠、疑神疑鬼、互相攻讦、窥视、告密、歇斯底里,等等等等。你可以把这些归因于城市竞争太激烈,但更是因为城市远离了自然,远离了大地,远离了简单和质朴的生活方式,远离了人类传统的美德和怀。大地是一个能吸纳、包容、消解万物的无与伦比的巨大磁场,但在城市里,一层厚厚的水泥地和一座座高楼,把人和大地隔开了,就像电流短路一样,所有污浊之气、不平之气、怨恨之气、邪恶之气、无名之气,都无法被大地吸收排解,它们一丝丝一缕缕一团团,在大街小巷飘浮、游荡、汇集、凝聚、酵,瘴气一样熏得人昏头昏脑,吸进五脏六腑,进入血液,便有了上述种种城市文明病。
我们几乎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不管有多少烦恼,一旦走出城市,走到大地上,走进大自然,烦恼立刻就会烟消云散,甚至很多疾病也会不治而愈。在人类历史上,城市被视为高级文明的象征,但也许,我们错了,从建造第一座城市就错了。我们离开乡野已经太久了。
在我的《无土时代》里,木城出版社的总编石陀是一个迷失了自己,却对大地有独钟的人。他和生活在城市里的一帮志同道合者,试图以各种方式,唤醒城里人对土地的记忆。终于有一天,他们使木城出现了三百六十一块麦田,所有的城市绿地、草坪都被种上了麦子,城市的所有角落也都长出了庄稼和蔬菜。人们重新闻到了麦田的清香,沐浴在久违的星光和来自旷野的和风之中。这一夜,所有失眠的人都睡得极为香甜。《无土时代》是荒诞的,却表达了另一种真实,那就是我们对土地由衷的怀念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75.城市文明与无土时代——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的演讲(3) 赵本夫
到远方去(全本)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