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茶垌小乡城在20世纪初社会人生风貌的美化性描绘,展示出了一幅民性淳朴、和谐恬淡的牧歌式生活图画。作者用一支饱含深的笔,由衷地赞美了作品中人物身上那种淳朴深厚的道德品质。在这僻远但却秀丽的边地,民心厚道,古风犹存,几乎人人都是美和善的化身。
在作品中,老船夫古道热肠,不乱取予。撑船摆渡,从不怠慢。不得已接受行人一个铜子,也必以烟草回敬,或置办茶水给人随意解渴。对待翠翠,仁爱慈祥,努力尽一个长辈的责任。为她的婚事奔走打听,颇费周旋,最后终因翠翠与傩送的美好婚姻遭受挫折忧虑成疾而逝。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廉洁不贪,慷慨济人。大儿子天保淹死与老船夫爷女有关,他不计较,仍送酒给老船夫,后来又尽心关照孤女翠翠的生活。他的两个儿子“和气亲人、不骄、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在爱角逐中,公平、诚实。翠翠与傩送的爱纠葛,贯串着小说的始终,是作品节展的主线。这爱是那样纯洁、专一和执著。傩送不要碾坊要渡船,实质上就是不
要金钱要爱,翠翠信守着自己的爱选择,虽风云多变仍不肯改变初衷,她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爷爷死后,孤寂地守着渡口,一面与爷爷的坟墓为伴,一面等待着意中人的归来。翠翠的双亲,一个不愿“违背军人的责任”,一个不忍“离开孤独的父亲”,双双以身殉爱,还有那侠风义骨的杨马兵,年轻时曾向翠翠母亲唱歌求爱而遭冷遇,到后来却成了翠翠的唯一信托人。不仅普通人如此,“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妓汝,也永远那么浑厚”,“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1”。
人们已经指责或许还要指责这是不真实的,世界上哪有这么一块圣地,哪有这么一伙无奢望、无竞争机制的人群?不过,我们不必去考究《边城》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度。因为作者自己也不否认他所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这种世界虽消灭了,自然还能够生存在我那故事中。这种世界即或根本没有,也无碍于故事的真实2”。他还说:“我不大明白真和不真在文学上的区别,也不能分辨它在人我感上的区别。文学艺术只有美或恶劣,道德的成见与商业价值无从掺杂其间。精卫衔石杜鹃啼血,事即不真实,却无妨于后人对于这种高尚操的向往3”。在这里,作者将作品里世外桃源式的美化的生活作了似乎可以接受的解释。“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是有选择性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作为每个个体的人,都驱使着感在挥作用。任何主导感都会自动地排斥一切与自己不一致的东西4。”的确,艺术规律并不剥夺作家表现自己主观愿望的权利。
很明显,在恬淡撩人的“边城”世界里,对淳朴浑厚、公正诚实、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忠于职守的道德品质的赞美,是其核心内容。显然,作品着眼点不在塑造形象、刻划性格,而融会了作者的人生寄托,抒了一种绪和追求了一种较为合理的人生形式。在这点上,作者自己也曾说过:在《边城》中“我要表现的本是一
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5”。但作品中军民同乐、上下相和、邻里街坊患难相助,到处充满了和谐与友爱。这说明了作品不仅表现了理想的人生形式,还表现了理想的社会形式。
作者这里所说的“人性”,便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种人人都应具有的那种原始淳厚的道德品性。这种“人性”与马克思在《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里所“强调的‘**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便是人性”6论断并不相悖。对于人性论,**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也曾说过:“‘人性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因此得出,作者这里所表现的“人性”应该是肯定的。
0 0
一秒记住www点xiaomawenxue(小马文学)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